——站在麋鹿苑的遐想
文/菡月
http://tn2.cn3.yahoo.com/image/15c7/51ae3d72dfce0c7ae3.jpeg
4月10日,星期五,中国养生人才网组织首届春游活动。我们一行近20人,在主任助理赵丹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位于大兴区境内的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参观游览。
参观活动从午后1:30开始。由著名的科普作家、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特聘研究员,也是麋鹿苑博物馆的副馆长——郭耕老师,给我们做导游并亲自讲解麋鹿苑的创建历史。通过麋鹿饱经沧桑、颠沛流离、远离故土一个世纪之久,又重归故里的艰辛历程,让我们在慨叹之余又多几重对生命多艰的体味。
在参观过程中,一种苍然天地的情怀,一直萦绕在我胸间,令我挥之不去,欲罢不能。那是刚入园时,肃立在戴维神甫像前看到的一句穿越时空的憾人感言:
“凡是有眼睛的人都能看到宇宙的奇妙,却因以自我为中心的物欲,变得视而不见、单调无聊。上苍造就了成千上万的与我们共生的动植物,它们也有生存的权利,我们却在残酷地剥夺着它们。难道造物主造就了这么多千姿百态的生命体,仅仅就是为了让她的杰作之一——人类,将其永远地毁掉吗?”
麋鹿、熊猫的科学发现者, 法国博物学家阿芒·大卫 1875
带着这种忏悔的追问,我们开始了一处处的参观游览,而每一处的观景,又将这种忏悔不断重复的敲击在我们的心门上。
天有三宝,天、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里讲:“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类原本是大自然造化的结晶,是与其它生命并存于自然界之间的生灵。“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我们是自然之子,天地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的生命是天地赐生,我们对恩宠于我们的自然万物,应该怎样去对待呢?是穷凶极恶的舍命索取,还是虔诚于心的感恩善待?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古代的医书里也讲“天人相应”,都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即生于天地阴阳之气,就要法于阴阳,自己的生活准则就要符合自然规律,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然而,我们环顾四周,不断闪现的却是欲壑难填的饕饜大嘴和永无止境的物欲难平……其中,又有多少人会在举手动口之余停下来思索片刻,生命的同根同源、生活的原貌本真?
游览时,郭耕老师讲到一个事例:一个羚羊的一种,已从上百万只递减到六万余只,目前,只有在哈萨克斯坦境内尚存,而且,也还在被偷猎者大肆捕杀,大量运往中国境内。因为他们的羚角可入药,正是中药“羚翘解毒丸”的原料。
在此,我无需多言,只想用麋鹿苑内世界灭绝动物墓志铭前郭耕老师为其提写的一段话,来了结闻听此言后压在心头的郁闷:
http://tn4.cn3.yahoo.com/image/18ff/97c7f8dcb97d774aa5.jpeg
工业革命以来,以文明自诩却无限扩张,为所欲为的人类,已使数百种动物因过度捕杀或丧失家园而遭灭顶之灾。当地球上最后一只老虎在人工林中徒劳地寻求配偶,当最后一只未留下后代的雄鹰,从污浊天空坠向大地,当麋鹿的最后一声哀鸣在干涸沼泽上空回荡……人类也就看到了自己的结局!善恶终将有报,猎天必被天猎。当人为造成的物种灭绝事件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纷纷倒下的时候,作为自然物种之一的人类,你就能幸免于难,在劫而逃吗?
我们参加养生指导师班学习,目的是为了提升生命的幸福指数,追求的是无疾而终的长寿快乐人生。孔子曰:“大德必得其寿”。唐代医学养生家孙思邈讲“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悉生,祸乱灾害亦无山作,此养生之大经也。”历史上凡是有大德之人,如圣贤、名医、高僧、高道,无不是崇仁为善、惜物护生的。所谓“仁者寿”就是其理。
渗透于传统文化儒释道的理论中也不无闪现着爱护生命,生命与自然休息相关,应平等相待的护生理念。如“放诸生命,病得除愈,众难解脱”“放生修福,令度苦厄,不遭众难。”(《药师经》)
我们学习养生,在用医术调养我们自身的生命个体同时,是否也应用更高尚的道德智慧来蕴育我们的灵魂?以此与世间万物苍生共达神灵的上通慧共鸣、善待生灵?
走在麋鹿苑的文化长廊上,身外是绿蔼含烟处的呦呦鹿鸣,眼前闪过的则是碧水晴天的鸥鹭齐翔,脑海中闪过的则是跨越时空的遐思奇想:
所有的生命体,包括人的生命在苍茫宇宙的时空长河里,不过是浮尘一粒,渺小又短暂,从这点上讲真是“众生平等”啊!怎样让我们凡于沙粒的生命在有生之时,无怨无悔?“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六世佛祖)万物皆有灵,岂能误苍生?珍爱此生,仁爱万物,修心修德,无悔三生!
菡月
2009-4-15
PS:
郭耕老师写了好几本文笔优美的动保随笔图书,挺不错的,大家不妨看看,点击即可了解详情:
关爱生命,共享地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