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与今人的寿命哪个长?

标签:
养生中寿寿命古人黄帝内经素问饮食运动心情起居健康 |
分类: 养生保健 |
现代人讨论古人的寿命,大都会受《黄帝内经·素问》里“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这句影响,从而产生三种看法:
一是认为古人很多都是长寿的,今人则大大倒退了;二是认为这些表述缺乏考据支持,抱半信半疑态度;三是根据当时物质生活条件和传染病流行情况推断,以平均寿命的统计,认为这句肯定是假的,蒙人的。
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寿的人们,大都生活在乡村,生活单调而规律,基本与工业文明无缘,与古代的生活条件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这里的环境,使人类仍然长寿,如广西巴马与新疆和田、阿克苏等。反而多患各种疾病英年早逝的人,他们大都是城市里享受工业文明的。
但是,当代粮食充裕、居住环境和卫生条件改善、现代医学疫苗使用、抗生素使用使传染病得到控制、母婴保健等,又确确实实提高了人类的平均寿命。但有人认为,抗生素等的使用,细菌和病毒不断变异,对人类整体的健康长寿并不利。
所以,要讨论古今寿命比较,所谓的文明进步这个因素确实要从两方面看。
另外,《素问》中“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中这个“上古之人”还有另一层含义的。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曰:‘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中寿,次于上寿,约在七、八十岁上下。
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活到七八十岁仅仅是中寿而已。
有人说古人劳动强度大,但一定体力强度的农业劳动虽然辛苦,但对于身体健康,是有利的。如果谷物果蔬充裕,是不会影响健康的。
今天寿命高的往往是环境优美、人际关系简单、体力劳动不为的边远地区的农民,而不是都市白领。像衣食无优,生活条件并不算差的知识分子,由于有教学、论文、职称、课题、项目等工作压力,平均寿命只有四五十岁。
前提是:我们不说平均寿命,只说不死于意外事件 的正常人的寿命,也不计夭折比例极高的婴儿。
体育学家指出,有规律的生活节奏,调配合理的膳食营养,愉快乐观的精神状态都是不可缺少的。这些条件一旦得到了满足,社会进步改善了人们生活,那么,寿命的长短就与身体活动的多少有关系了。
一项实验观察结果表明,在100多万45岁以上的人口中,从事体育锻与不从事体育锻炼的人之间,死亡率相差非常悬殊,不从事体育锻炼的人死亡率比从事体育锻炼的人高5倍以上。
总之,现代人们的弱点之一是体力活动不足,饮食过好,心理压力过大,污染严重,生活起居不守自然规律。我们应加强体育活动,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少吃肉食,调整好心态,不太计较成败名利,平和恬淡,多到大自然中去,远离污染,不熬夜不恋床,这样,就能缓衰延寿。因为:守着再好的医院,再高明的大夫,也不如不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