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生命之花”更加绚烂 (续一)

(2007-04-01 20:42:01)
分类: 生命教育

   让“生命之花”更加绚烂 <wbr>(续一) 

三、科学课中的生命教育

    加强未成年人的“生命教育”就是通过开展“生命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对自己、对他人生命的珍惜和尊重态度,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显而易见,科学课中关于爱护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的内容,完全可以成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医生史怀泽在他的著名论著《敬畏生命》一书里曾写到:“人越是敬畏自然的生命,也就越敬畏精神生命。”他还说:“人连对动物、植物的生命都要敬畏,难道能不敬畏人的生命吗?”

    只有从小让学生懂得尊重大自然的规律,尊重动物的生命,自觉维护生态平衡,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才能进而引导他们思考人生,以开阔的视野去认识人作为生命个体存在的意义,进而唤起他们奉献社会、造福人类的目的。

    因此,我们在科学课中,要结合课内知识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的教育。

    1、  抓住课堂的点点滴滴进行生命教育

    课堂是我们教师的舞台,三尺讲台是我们开展生命教育的好场地。

    (1)凡事先入为主

    每学期的第一节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良机。学生按年级不同、季节不同,所演讲的开篇辞不同。例如:当春季到来时,针对一二年级的学生,我会引导他们从春暖花开,大雁北归的自然景观讲到古诗:

劝君莫打三春鸟,

子在巢中望母归。

    三四年级的学生,我会从古诗《青青园中葵》中讲到生命时光的短暂,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及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

    五六年级,我会带领大家回忆我们一起看过的电影片断《生命颂》,回顾生命诞生的艰难历程,告诉同学们,在茫茫宇宙中,我们还没有发现其他有生命存在的星体,就目前来说,地球的生命是独一无二的,因而也是珍贵无比和神圣伟大的。然而,我们面临着来自人类各个方面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不解,面对这些困扰和不解,著名生物学家珍妮·古道尔说过:

  根在大地下舒展、蔓延,无所不在,

                   根就是坚实的基础;

                   芽看上去弱不禁风,

          然而为了得到阳光,他们能钻出坚硬的砖墙,

    如果我们这个星球上面临的各种问题,

                   就像那一堵坚硬的城墙。

                   成千上万的根与芽,

          全世界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能够冲破这些砖墙!

                   你能改变世界!

     朗读此文,并对学生们提出上述殷切的希望。

    (2)结合课文内容,加强生命情感教育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亚当·斯密说:同情是道德的根源,由之产生两种基本美德,即正义和仁慈。中西贤哲的观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道德是建立在生命与生命的相互同情的基础之上的。同样,道德的沦丧,也起于同情心的死灭。

    正基于此,所以平时上科学课,凡是涉及动植物的内容,都会放慢速度,与学生一起体味其中的情感。

    四年级的科学课中,有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归纳出“动物的共同特点,其中一条是“都有感受外界的能力”。待和学生一起归纳出此条后,我告诉学生:动物和人一样都有感受痛苦的能力,就象我们的手指被割破会感到疼痛一样。一只燕子,若把她的巢穴连同穴里的孩子一起捣毁掉,她会发疯一样扑扇着翅膀,大声啼鸣。一只刚生完小猫的猫儿,若把她的孩子拿走,她也会发疯地乱喊乱叫地折腾。我们的手被割破会喊会叫会述说,而动物感到痛苦却没有能与人类交流的语言来倾述,他们的痛苦会更深重。试想:假若你的声带失音说不出话而身上的伤痛又迫使你要表达时,你会是怎样的一样感觉?”学生告诉说:“有话说不出,更焦急更痛苦。”我说:“对!所以当你或有意或无意间向一只不能用语言与人类交流感情,甚至都无法用表情来表述自己痛苦的弱小生命举起毁坏之手时,请设身处地的想想他们的感受!”

    (3)抓住做学校公开课的机会

     抓住做学校公开课的机会进行生命教育,不仅可以向学生、同时也可以向学校其他老师及领导展示、汇报生命教育的工作。这样,可以影响其他老师,并且获取学校领导的理解与支持,使大家一起努力,共同做好生命教育方面的工作。

    (4)利用每周的兴趣小组活动,向学生朗诵“生命教育”的篇章

    例如:《寂静的春天》——雷切尔·卡森(片断)

    《热爱大自然的人都是好人》——唐锡阳

    《在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大会上的演讲》——特蕾莎

    《拯救白鳍豚:旷日持久的焦灼》——老树

    《今夜,祈愿所有生命平安》——何怀宏

     ……

    为使学生消除阅读时的漠然,能用带着同情的仁慈之心去关顾文章,进行站在生命的高度阅读,我往往都是克服连续5节课的疲劳,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们朗诵这些篇章,与学生一起体验生命的情感及由此而生的美感。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