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转载:IPTV和数字电视 |
同意曾兄的说法,个人认为广电完成整体转换至少有如下好处:
1.占领了数字电视的阵地,扼杀了电信用数字和模拟说事儿的可能性
2.整体转换过程中,如青岛模式,通过提高基本收视费,从投资回报的当期收益看,120元/月可以覆盖大部分平移成本(如假设机顶盒成本为600元,分5年折旧,每年摊销120元而已).
3.整体转换最大的压力是当期支出,是现金流.仍以青岛模式为例,600/户机顶盒在1-2年内支出,60万户就是3.6亿元.
4.总上所述,即使不考虑付费电视,在不考虑资本时间价值的情况下,基本收视费的提高基本上保证了有线网络公司以较低的成本完成数字化,而付费电视和VOD点播就有了锦上添花的功效.
基于以上论述,以下将使数字化的关键:
投融资结构: 如何通过合理的投融资结构设计,保证有线网络公司能够获得进行前期转换的资本.目前,体制上的问题很大,政府一方面没有钱投资,广电总局拿得出手的支持政策包括国开行200亿金融贷款和营业税的减免. 个人认为,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数字化非常必要(总局允许社会资本参与49%目前还没有典型的执行先例)
项目回报的可见性: 虽然IPTV使大家对数字电视的发展前景有些疑虑,但现有的市场优势(2005年,估计全国的IPTV的用户数量不超过10万户,而有线网络用户1.2亿,上海单网400万户,北京300万户)和政策优势对资本的吸引力是毋庸质疑的.但资本会去投一个没有增长潜力的网络吗?答案是不会.即使收视费涨价,网络价值的提升也只是一次性的(如青岛12-22),这种情况适合银行,但决不适合股权投资者.青岛模式在整体平移的过程中,没有加CA,双向化改造比例也比较低,从这个角度看,青岛模式的后续发展受到质疑是有一定道理的.据说,青岛的机顶盒可以升级到支持CA,不知道是否真实,另外是否需要额外的成本?
"内容为王"不会错,瓶颈在内容. 广电总局在放开了社会资本参与网络建设的同时,又掐死了社会资本参与付费频道的口子.在原来的体制下,大家对广电能否作出吸引用户付费节目本来就新存疑虑,这个政策无疑是雪上加霜.个人非常看好移动梦网模式,移动如果不开放网络平台,不可想象短信和彩铃能如此火暴.记得国务院增加发文,允许社会资本参与文化,生活,体育娱乐等频道的经营(甚至可以上市融资),但大好的作大作强机会一次次在政策反复中失去,现在IPTV大兵压境,仍然在内容体系上徘徊不前,殊不知危机就在眼前. 正是对内容产业化的悲观,才导致资本在有线网络数字化面前三过家门而不入.
关于广电和数字化.我一方面是一个乐观主意者.在政策保护下,有线网络获得了一定的缓冲期,这个缓冲期可能长达3-5年,而内容集成在近期内不会对外部资本(包括非文化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开放.同时,IPTV和INTERNET PORTAL的强势压力下,广电人开始认识到产业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作大作强仍然可期.另一方面:我又是一个悲观主意者:很多朋友对我讲,不身在广电是无法体会到作成一件事情是多么难,据说,那是难,相当....难! 一个朋友跟我讲,有线网络会不会整合,答案是会但要等到IPTV城头遍插大王旗的时候,但那时有线网络还有价值吗? 现在看,电视台似乎超然于有线网络和电信的冲突之外,说不好,电信还愿意免费落地卫视呢,比有线网络收落地费强多了,但如果电视台知道,在一个开放的IPTV网络里,人家看的是HBO和播客(不然电信为什么要进入电视机啊?),电视台还能那么超脱吗?
数字和可预见性什么更重要? 既然可能会有几年的缓冲期,2006年数字电视电视有多少用户更多是进程的参考,而不是IPTV和数字电视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政策的可预见性显然更为重要.不过个人还是比较认同RTI900万户的预测,主要是感觉今年北京和上海会启动.而一旦启动,参考深圳和青岛等地,转化进程是非常快的.
数字电视和IPTV,不仅要看广电如何反击IPTV,更重要的是自身如何作大作强.封闭是可以,但那只是三五年.而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宏观趋向的把握,相信广电人会有更深刻的领会.
1.占领了数字电视的阵地,扼杀了电信用数字和模拟说事儿的可能性
2.整体转换过程中,如青岛模式,通过提高基本收视费,从投资回报的当期收益看,120元/月可以覆盖大部分平移成本(如假设机顶盒成本为600元,分5年折旧,每年摊销120元而已).
3.整体转换最大的压力是当期支出,是现金流.仍以青岛模式为例,600/户机顶盒在1-2年内支出,60万户就是3.6亿元.
4.总上所述,即使不考虑付费电视,在不考虑资本时间价值的情况下,基本收视费的提高基本上保证了有线网络公司以较低的成本完成数字化,而付费电视和VOD点播就有了锦上添花的功效.
基于以上论述,以下将使数字化的关键:
投融资结构: 如何通过合理的投融资结构设计,保证有线网络公司能够获得进行前期转换的资本.目前,体制上的问题很大,政府一方面没有钱投资,广电总局拿得出手的支持政策包括国开行200亿金融贷款和营业税的减免. 个人认为,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数字化非常必要(总局允许社会资本参与49%目前还没有典型的执行先例)
项目回报的可见性: 虽然IPTV使大家对数字电视的发展前景有些疑虑,但现有的市场优势(2005年,估计全国的IPTV的用户数量不超过10万户,而有线网络用户1.2亿,上海单网400万户,北京300万户)和政策优势对资本的吸引力是毋庸质疑的.但资本会去投一个没有增长潜力的网络吗?答案是不会.即使收视费涨价,网络价值的提升也只是一次性的(如青岛12-22),这种情况适合银行,但决不适合股权投资者.青岛模式在整体平移的过程中,没有加CA,双向化改造比例也比较低,从这个角度看,青岛模式的后续发展受到质疑是有一定道理的.据说,青岛的机顶盒可以升级到支持CA,不知道是否真实,另外是否需要额外的成本?
"内容为王"不会错,瓶颈在内容. 广电总局在放开了社会资本参与网络建设的同时,又掐死了社会资本参与付费频道的口子.在原来的体制下,大家对广电能否作出吸引用户付费节目本来就新存疑虑,这个政策无疑是雪上加霜.个人非常看好移动梦网模式,移动如果不开放网络平台,不可想象短信和彩铃能如此火暴.记得国务院增加发文,允许社会资本参与文化,生活,体育娱乐等频道的经营(甚至可以上市融资),但大好的作大作强机会一次次在政策反复中失去,现在IPTV大兵压境,仍然在内容体系上徘徊不前,殊不知危机就在眼前. 正是对内容产业化的悲观,才导致资本在有线网络数字化面前三过家门而不入.
关于广电和数字化.我一方面是一个乐观主意者.在政策保护下,有线网络获得了一定的缓冲期,这个缓冲期可能长达3-5年,而内容集成在近期内不会对外部资本(包括非文化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开放.同时,IPTV和INTERNET PORTAL的强势压力下,广电人开始认识到产业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作大作强仍然可期.另一方面:我又是一个悲观主意者:很多朋友对我讲,不身在广电是无法体会到作成一件事情是多么难,据说,那是难,相当....难! 一个朋友跟我讲,有线网络会不会整合,答案是会但要等到IPTV城头遍插大王旗的时候,但那时有线网络还有价值吗? 现在看,电视台似乎超然于有线网络和电信的冲突之外,说不好,电信还愿意免费落地卫视呢,比有线网络收落地费强多了,但如果电视台知道,在一个开放的IPTV网络里,人家看的是HBO和播客(不然电信为什么要进入电视机啊?),电视台还能那么超脱吗?
数字和可预见性什么更重要? 既然可能会有几年的缓冲期,2006年数字电视电视有多少用户更多是进程的参考,而不是IPTV和数字电视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政策的可预见性显然更为重要.不过个人还是比较认同RTI900万户的预测,主要是感觉今年北京和上海会启动.而一旦启动,参考深圳和青岛等地,转化进程是非常快的.
数字电视和IPTV,不仅要看广电如何反击IPTV,更重要的是自身如何作大作强.封闭是可以,但那只是三五年.而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宏观趋向的把握,相信广电人会有更深刻的领会.
前一篇:谈谈广电传输权:回郑兄的帖子
后一篇:广电和电信的遐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