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震余波

(2008-05-12 18:26:06)
标签:

地震

休闲

分类: 生活随笔

正坐在电脑前写上午快要完成的材料,突然听到办公室里三个放文件的铁柜子咣当咣当响,面前的东西都在晃动。我停止打字,抱住脑袋,使劲摇摇头,心下想,“怎么又头昏了,而且突然昏得厉害。”我站起来,走到地中间,抱着脑袋四处张望,发觉柜子,荧光灯,桌子,墙壁都在摇晃,脚下也不平稳。突然意识到不对,赶紧跑出门去。

奔下楼梯,往教学楼跑。所有的班主任都训练有素,已经带领班上的学生有序地撤到操场上。三楼的一个班级,见楼道拥挤无法迅速跑下来,老师便指挥着所有学生抱着脑袋钻在桌子底下,等楼道里能跑开了,才带着学生跑下来。

26个班级,就这样晒在操场上。教师们都很紧张,想着不在身边的孩子和亲人。但电话都打不通,更紧张。学生就不一样,从来没经历过这种场面,他们显得格外兴奋。还有些学生趴到地面上倾听地底下传来的声音。

在操场上站了有十来分钟,突然来了一阵狂风,夹带着铺天盖地的土尘。我们迅速淹没在里面,等狂风过去,一个个都成了土人,脸上能摸下土来。

有一些家长奔到学校里来了。一个家住在钻采院的女人一见孩子就抱住哭了,说是钻采院后面的山塌掉了。我们才意识到,刚才那阵夹了尘土的狂风就是从那里来的。

听说西安震得更厉害,用短信试着跟外甥女甜甜联系,失败了多次,终于有一次成功。过了一会儿,甜甜回了短信,说是她们也都在外面站着。平安就好!放了心。

然后又想到一个在重庆的朋友,发短信过去,希望上帝保佑他。未回,但愿平安。

下班了,同事们得来消息说晚上8点以后,四川还会有一次八级地震,还会象下午一样波及到这里,大家都商量着,吃过饭后应当到哪个空旷之地呆着合适。

回到家里,亲爱的婆婆把家里收拾得窗明几净,我问她感觉到地震了没有,婆婆说地震的时候她正拖地,我问她跑下楼了没有,婆婆说她感觉没大事就没下去。她还说楼上的老人们都抱着孙子奔下去了,她等不震了,把家里收拾完,还出去买了瓶醋回来,一路上很多人都搬着凳子坐在路边。而且,婆婆已把饭做熟了,是槐花卜啦子,满屋子飘香。婆婆的定性,还有槐花香味,登时让我的心平安下来了。

 

 

转来一些资料——

 

地震虽然目前是人类无法避免和控制的,但只要掌握一些技巧,也是可以从灾难中将伤害降到最低的。    

1.为了您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请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
    大的晃动时间约为1分钟左右。这是首先应顾及的是您自己与家人的人身安全。首先,在重心较低、且结实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紧紧抓牢桌子腿。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也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2.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
    大地震时,也会有不能依赖消防车来灭火的情形。因此,我们每个人关火、灭火的这种努力,是能否将地震灾害控制在最小程度的重要因素。
    从平时就养成即便是小的地震也关火的习惯吧。
    为了不使火灾酿成大祸,家里人自不用说,左邻右舍之间互相帮助,厉行早期灭火是极为重要的。
    地震的时候,关火的机会有三次
    第一次机会在大的晃动来临之前的小的晃动之时
    在感知小的晃动的瞬间,即刻互相招呼:“地震!快关火!”,关闭正在使用的取暖炉、煤气炉等。
    第二次机会在大的晃动停息的时候
    在发生大的晃动时去关火,放在煤气炉、取暖炉上面的水壶等滑落下来,那是很危险的。
    大的晃动停息后,再一次呼喊:“关火!关火!”,并去关火。
    第三次机会在着火之后
    即便发生失火的情形,在1-2分钟之内,还是可以扑灭的。为了能够迅速灭火,请将灭火器、消防水桶经常放置在离用火场所较近的地方。
    3.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地震发生后,慌慌张张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顶上的砖瓦、广告牌等掉下来砸在身上,是很危险的。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不要靠近这些物体。
    4.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曾经发生有人被封闭在屋子里的事例。请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平时要事先想好万一被关在屋子里,如何逃脱的方法,准备好梯子、绳索等。
    5.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
    当大地剧烈摇晃,站立不稳的时候,人们都会有扶靠、抓住什么的心理。身边的门柱、墙壁大多会成为扶靠的对象。但是,这些看上去挺结实牢固的东西,实际上却是危险的。
    在1987年日本宫城县海底地震时,由于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的倒塌,曾经造成过多人死伤。务必不要靠近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等躲避。
    在繁华街、楼区,最危险的是玻璃窗、广告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护好头部。
    此外,还应该注意自动售货机翻倒伤人。
    在楼区时,根据情况,进入建筑物中躲避比较安全。
    6.在百货公司、剧场时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
    在百货公司、地下街等人员较多的地方,最可怕的是发生混乱。请依照商店职员、警卫人员的指示来行动。
    就地震而言,据说地下街是比较安全的。即便发生停电,紧急照明电也会即刻亮起来,请镇静地采取行动。
    如发生火灾,即刻会充满烟雾。以压低身体的姿势避难,并做到绝对不吸烟。
    搭乘电梯的话
    在发生地震、火灾时,不能使用电梯。万一在搭乘电梯时遇到地震,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确认安全后避难。
    高层大厦以及近来的建筑物的电梯,都装有管制运行的装置。地震发生时,会自动的动作,停在最近的楼层。
    万一被关在电梯中的话,请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与管理室联系、求助。
    7.汽车靠路边停车,管制区域禁止行驶
    发生大地震时,汽车会象轮胎泄了气似的,无法把握方向盘,难以驾驶。必须充分注意,避开十字路口将车子靠路边停下。为了不妨碍避难疏散的人和紧急车辆的通行,要让出道路的中间部分。
    都市中心地区的绝大部分道路将会全面禁止通行。充分注意汽车收音机的广播,附近有警察的话,要依照其指示行事。
    有必要避难时,为不致卷入火灾,请把车窗关好,车钥匙插在车上,不要锁车门,并和当地的人一起行动。
    8.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
    在山边、陡峭的倾斜地段,有发生山崩、断崖落石的危险,应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
    在海岸边,有遭遇海啸的危险。感知地震或发出海啸警报的话,请注意收音机、电视机等的信息,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
    9.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
    因地震造成的火灾,蔓延燃烧,出现危机生命、人身安全等情形时,采取避难的措施。避难的方法,原则上以市民防灾组织、街道等为单位,在负责人及警察等带领下采取徒步避难的方式,携带的物品应在最少限度。绝对不能利用汽车、自行车避难。
    对于病人等的避难,当地居民的合作互助是不可缺少的。从平时起,邻里之间有必要在事前就避难的方式等进行商定。
    10.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
    在发生大地震时,人们心理上易产生动摇。为防止混乱,每个人依据正确的信息,冷静地采取行动,极为重要。
    从携带的收音机等中,把握正确的信息。相信从政府、警察、消防等防灾机构直接得到的信息,决不轻信不负责任的流言蜚语,不要轻举妄动。

地震酿成的灾害包括楼宇倒塌、火灾及地震过后的瘟疫,可致大批人员伤亡。
当大地震蓦然而至,若开始时震级不高,人们应当迅速离开建筑群,分散到空旷的场地上去。来不及离开建筑物的往往会被坍塌的房屋埋没或砸伤。
从我国唐山大地震的资料看,有些人之所以能在被埋没的瓦砾中生存下来是因为:1.没有受到致命的内脏伤;2.试着寻找出路道德找到通气口,然后找到出口,并迅速脱离侄塌的房屋废墟;3.在没有听到挖掘声及寻呼声时,不大呼大叫或无谓地翻滚折腾,惊慌失措、乱喊乱叫会加速新陈代谢,增加耗氧量,还会吸入大量烟尘而致窒息。
由此可见,地震,虽然目前人类还不能完全避免和控制,但是只要能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就能使灾害降到最低限度。总结有以下几点:
1.保持镇静在地震中,有人观察到,不少无辜者并不因房屋倒塌而被砸伤或挤压伤致死,而是由于精神崩溃,失去生存的希望,乱喊、乱叫,在极度恐惧中"扼杀"了自己。这是因为,乱喊乱叫会加速新陈代谢,增加氧的消耗,使体力下降,耐受力降低;同时,大喊大叫,必定会吸入大量烟尘,易造成窒息增加不必要的伤亡。正确态度是在任何恶劣的环境,始终要保持镇静,分析所处环境,寻找出路,等待救援。
2.止血、固定砸伤和挤压伤是地震中常见的伤害。开放性创伤,外出血应首先止血抬高患肢,同时呼救。对开放性骨折,不应作现场复位,以防止组织再度受伤,一般用清洁纱布覆盖创面,作简单固定后再进行运转。不同部位骨折,按不同要求进行固定。并参照不同伤势、伤情进行分类、分级,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3.妥善处理伤口挤压伤时,应设法尽快解除重压,遇到大面积创伤者,要保持创面清洁,用干净纱布包扎创面,怀疑有破伤风和产气杆菌感染时,应立即与医院联系,及时诊断和治疗。对大面积创伤和严重创伤者,可口服糖盐水,预防休克发生。
4.防止火灾地震常引起许多"次灾害",火灾是常见的一种。在大火中应尽快脱离火灾现场,脱下燃烧的衣帽,或用湿衣服覆盖身上,或卧地打滚,也可用水直接浇泼灭火。切忌用双手扑打火苗,否则会引起双手烧伤。消毒纱布或清洁布料包扎后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5.同时要预防破伤风和气性坏疽,并且要尽早深埋尸体,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防止大灾后的大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有关诗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