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綦江最后一个僚人

(2013-02-26 20:35:49)
标签:

雪燃

綦江

僚人残碑

周铃

考古

分类: 旅行/探秘

綦江最后一个僚人

(图为周铃和考古专家一起考察僚人残碑/图片来源网络)
綦江最后一个僚人
石碑发现者李庆生说:“这些怪字符号不知是什么文字?”)
 

周铃的QQ名叫“最后一个僚人”,网友们都纳闷,僚人不是早在几百年前就消亡了吗?怎么还有人称自已是僚人?原来,这位自称“最后一个僚人”的人就是綦江区文物管理所所长、綦江博物馆馆长周铃,他说,自已之所以取这个网名,缘起自已对僚人的研究。
 

  

01、发现僚人残留石碑

周铃介绍说,上世纪60年代,重庆綦江麻柳村村民李庆生发现一块刻有奇怪文字的石碑,因认为其“不祥”将石碑藏在附近竹林里。2005年夏天,李庆生将奇碑挖出后,发现碑上有奇怪的文字符号。“当时我和我的老师曾芳煜赶到现场,对石碑以及周边地理环境、历史渊源进行调查。”这块石碑正面文字成螺旋型整齐排列,左右两边的文字较小,相互对称;碑体正中的文字符号直径有5厘米大小,很规则,分布均匀。许多考古爱好者到石碑发现地进行考证,并对碑文上的文字符号进行研究。

    周铃对石碑上的文字发生了兴趣,通过现场考证和查阅历史资料,他发现石碑上的文字符号就是南平僚的文字。

   “綦江区赶水镇的藻渡河,古称南溪、夜郎溪、僰溪,这里曾经生活着一群在历史上活跃千年、然后突然灭亡的部落——南平僚(读:lao,三声,音同‘老’ )” 周铃说,僚人,最早的字体书写是“獠人”,它是古代封建皇朝对在岭南地区原土著的蔑视贬称。僚人的先民,是先秦时的西瓯、骆越人以及汉代的乌浒、南越人,他们生存在粤西、桂东、桂南和越南北部等地,被后世称为“百越夷蛮”。经过近年来的各种考证,在僚人的支脉中,有一支叫作南平僚,他们大约在战国末年开始出现在重庆綦江藻渡河流域,由于其活动地带包括万盛、南川、綦江等地,所以他们又被称为“南川僚”、“渝州蛮”。
 

 

02、研究成果赢得赞誉

“经过研究,学术界确认李庆生家的这块石碑就是南平僚当年留下来的,碑上的文字就是这个民族的语言。”接下来,周铃又结合綦江东溪古镇的4南平僚残碑上的文字进行研究,他对南平僚历史的研究,就是从僚人文字的研究开始的,《綦江南平僚神秘失踪初探》就是他的研究成果。2011年,周铃应邀参加了第十届泰学研究国际学术会议,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认。泰国历史学界泰斗巴色.那纳空教授握住他的手说:“你的研究成果很有价值,从你的研究成果中,我找到了泰国人的文化渊源。”

2012年5月,由泰中研究院院长范军带队,泰国著名历史学家、95岁高龄的历史学泰斗巴色·纳那空教授历史学家奥拉泰·朋迪教授等30多位专家学者组成的泰国历史学家考察团来綦寻根。经巴色·纳那空教授辨认,碑上残留的文字是古泰文,这几块石碑上的文字就充分证明了泰国文化与綦江文化历史渊源,是难得的文化遗存。

“现在还不能完全确认泰人祖先曾在綦江生活过,但南平僚人的神秘失踪,有可能是向南迁徙,远涉重洋,到了东南亚其他国家。”周铃说,由于碑文诞生于1000多年前,碑文大部分风化,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解读碑文内容。周铃告诉记者,目前,学术界已破译了李庆生家的那块石碑上的20个文字符号,由于还有更多的文字符号没有破译,所了解的内容也甚少。从已破译的文字内容得知,这块碑文就是当年南平僚人神秘失踪时留下的,僚人是要告诉后人,他们为何要迁徙,他们迁徙的方向。

据《重庆府史》和《綦江县志》记载,在汉代,南平僚人遭到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杀戮,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迁移到万寿场(东溪镇原名)。到唐代,统治者封南平僚人的王才进作为宣慰史(少数民族地区参用土官),达到以僚治僚目的。宋朝初期,宣慰史王才进死后,南平僚人没有了统领,便分裂为数个小群体,纷纷在宋朝各疆域作乱,到了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熊本才平定了南平僚军。

“面对统治者的屠戮,綦江一部分幸存下来的南平僚人向南迁徙,近到贵州、湖南、广西、云南等地,与汉人融为一起。”周铃说:“有的链式迁徙到越南老挝,还有的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迁泰国,与泰族有族源关系。”
 
 

 

03、把僚人“请”进博物馆

2008年,綦江博物馆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博物馆布展筹备的任务由周铃担任。对于他来说博物馆布展是全新的工作,是机遇更是挑战。他知道,一个博物馆布展的水平,展示出该地区对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水平,换而言之,对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成果决定博物馆陈列布展的质量。綦江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是,究竟深厚在哪儿?有多深厚?多数人都说不出所以然。綦江文管所文物库房的可移动文物只有300多件,有量的也只有100件,要支撑一个博物馆显然非常困难。綦江的可移动文物除了古墓葬数量多之外,其他类型也比较单一,古墓葬也集中在汉代崖墓和明清墓葬上,特色不够明显。所以,布展工作任务常艰巨。博物馆和文物陈列室最大的区别在于,博物馆去展示地方历史文化,文物陈列室是把库藏文物陈列展示出来。博物馆独特的展示语言,就是需要藏品说话,需要通过藏品展示地方历史文化。

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周铃和他的队员们向前辈请教,向典籍求证,找到了最具有綦江特色的历史文化符号--南平僚。周铃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博物馆布展之中,大气磅礴的陈列布展,将1800多年前的汉代崖墓,数以千记的生殖崇拜文化石刻与这个独特的符号联系起来,构成了綦江博物馆最经典的核心展厅神秘綦江,重现了神秘莫测的南平僚诞生,迁徙,消失的轨迹。神秘綦江”的文化展示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称,如今,綦江博物馆成为南平僚研究的中心南平僚文化的研究成果走出国门

让每一个走进綦江博物馆的观众,了解綦江深厚的历史文化,是我在陈列布展设计时的理念。从观众反馈的信息看来,这个目的已经达到。”周铃如是说。
 

 

雪燃感言:采访周铃还真是不容易,为了写这篇小文,雪燃曾前后N次采访他。记得有一次最长的采访是在今年1月的一天夜里,当时我和周铃在区工会体场无意中碰面,我们站在体育场旁边,从7点多钟聊到了深夜10点多钟,那天虽说天气寒冷,但我们好像都没有感觉到,周铃说起綦江文化历史来,总是侃侃而谈,他对南平僚文化的研究确实让雪燃佩服。

雪燃在采访中得知,为了研究南平僚文化,保护綦江人文历史,周铃和他的团队走遍了綦江的山山水水,为传承人文历史,他们常常放弃休息时间,向前辈请教,向典籍求证。人们常说一句话:“梅花香自苦寒来。”周铃今天取得的研究成功正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今天,当我们在綦江博物馆里参观了解“綦江人文历史”时,在观看展览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为此而付出心血的“文脉守护人”呢?
 

每次采访,每次听周铃讲述南平僚的故事时,雪燃都像是在阅读一部神秘的民族历史传奇,南平僚的残碑、南平僚的风俗习惯、南平僚的生活轨迹、南平僚的消失……神秘、惊险、战争、杀虐、抗争……这些关键词构筑了一个民族坚强不屈,奋发图强,不畏强暴,奋力抗争的光辉形象,展示了那个时代风起云涌的历史画卷。

雪燃在写作这篇小文时,顿生一个构思:把南平僚神秘消失的历史写成一部3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人残碑》,故事就从李庆生发现神秘石碑开始,用现代考古学家的视角演绎历史“面目”,述说一个民族的悲情故事,从而展示綦江澡渡河流域、东溪古镇的辉煌历史画卷。神秘、惊险、推理、战争、杀虐、抗争、生命……就是构成这部小说的关键词。雪燃很有写作冲动,已经把这部小说的写作列入了2013年的创作计划。雪燃相信这部长篇小说《人残碑》一定会是很好的畅销书。

(雪燃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