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黔玩友川剧座唱大闹东溪古镇

标签:
好耍在綦江雪燃文化摄影 |
分类: 社会纪实 |
2011年10月13日上午,尽管天上飘着小雨,綦江县东溪镇万天宫里,渝黔玩友川剧座唱仍然热热闹闹如期开锣。来自重庆南岸区、渝中区,贵州省遵义市的川剧玩友和綦江东溪镇的川剧玩友们欢集一堂,以剧会友,以戏话友情。
记者赶到万天宫时,古戏台上的表演正热闹,“咚锵咚锵”的鼓声合着高吭的唱腔,在万天宫里回荡。戏台下摆了10多张方桌,桌上的盖碗茶里散发出浓浓香味,川剧好爱者们围坐在桌前,品茶听川剧,脸上的表情随剧情而变化。应该说这是一场渝黔川剧玩友的川剧盛宴。
坐在观众席上的郭光奎,是土生土长的东溪人,他是川剧铁杆粉丝,今年69岁的他是听着川剧长大的,也跟着长辈们学唱过川剧,虽说从来就没有上台表演过,但他对川剧的痴迷从来就没有减少过。直到退休后才加入“东溪镇川剧俱乐部”,和玩友们一起座唱川剧。今天这个渝黔川剧玩友聚会,他肯定不会轻易放过。
向明碧以前是遵义市川剧团的名角,虽说已年过花甲,但对川剧仍然痴情不变。她今天和遵义市的玩友演出《马房放奎》里的小生角色,就是她唱了一辈子的反串角色。向明碧是川剧世家,父母唱川剧,她唱川剧,如今她的儿子也在遵义市川剧团乐队工作。记者冒失地问了她一句,这辈子都唱川剧,你后悔过吗?向明碧提高嗓音说:“怎么会后悔呢?如果后悔的话,我现在就不会再唱了,我都75岁的人了,我这辈子就追求川剧艺术。”她告诉记者,现在川剧在遵义市仍然受人欢迎,他们创作的《红军魂》、《娄山关月》在全国都很受欢迎。
最后一出戏是遵义、南岸、綦江松藻三地川剧玩友同台表演的传统喜剧《驼子回门》,轻松、幽默、逗笑的表演把聚会推向了高潮。戏中出演“丈母娘”的是来自松藻煤矿的梅玉良老人,梅玉良告诉记者,她是五十年代初,松藻煤矿作为文艺人才专门把她招工到煤矿的,那年她才17岁。她今年75岁了,川剧记录了她的人生历程。几十年来,她带了很多徒弟,但真正能够和她一样坚持到底的却一个都没有。“从八几年开始,我们矿的宣传队就解散了,没有舞台了,我那些徒弟就不唱戏了。”但她一直坚持着,和那帮痴情难改的玩友们一起经常“座唱”川剧,也让玩友们老有所乐。梅玉良说:“川剧就是我这辈子的精神寄托。”
“东溪古镇俱乐部是一群业余川剧爱好者自发结合而成的团体,东溪古镇的川剧座唱可追溯到明清时代,首个川剧座唱俱乐部成立于1942年,当时只有56人,到1949年发展到了168人……”聚会结束时,记者认识了东溪川剧玩友江隆元老人,他告诉记者:“现在东溪川剧俱乐部有158名会员。”江隆元是老东溪人,更是东溪的铁杆川剧迷,退休前在铁路部门工作。现在他带导着俱乐部的川剧迷,在东溪政府的支持下,万天宫古戏台就是他们发展爱好的阵地,他们每周都要到万天宫来唱戏,还经常为外地游人免费唱戏,正是他们的川剧座唱活动,为古老的万天宫带来了蓬勃生机。
“东溪的川剧座唱历史悠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镇人民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保护、继承和发展,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消失。”江隆元说:“今天这次渝黔川剧玩友聚会真的不容易,我们都是年过半百的人了,玩友们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他们今年能来,明年还能不能来就是个问号了。现在的情况是,川剧后继无人……”
据了解,川剧座唱在古镇东溪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随着渝黔地区经贸活动的增多,毗邻地区文化交流也日渐活跃,而川剧玩友之间的联谊交流就是其中的一项主要内容。贵州省遵义川剧协会会长龚永兴说:“每年不定期的川剧联谊活动,不仅增强了渝黔地区川剧玩友的团结、交流,还提高了我们的艺术修养,我们互相促进、互相交流、互相传承历史文化,使川剧艺术能够发扬光大!
【采访手记】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如今,虽说很多地方的基层川剧团已经自生自灭了,但民间的川剧玩友仍然十分活跃,没有了舞台,他们便用川剧座唱这种方式传承,没有了活动经费,他们便筹资金,不管有多大的困难,他们对川剧艺术的热爱痴情始终不变。渝黔川剧玩友聚东溪唱川剧,就充分说明了川剧艺术的民间性和大众性。川剧发展源远流长,川剧名家人才辈出。今天的川剧,是不是能够再创佳绩,再能够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呢?(文/雪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