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戏台上的“喇叭”,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根据导游牌的指示,我们沿着书院街步行数十米后,来到了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的南华宫。南华宫的面积约100平方米。大门口立有一座近10米高的古佛塔。
南华宫大门高大气派,门框是由条石筑的,两扇上了岁数的红色木门很厚实。站在大门口仰视南华宫,发现它是两层调楼式的建筑,经历了270多年的风雨浸蚀后,大门上的对联字迹依然清晰。
上联:树了菩提台空明镜
下联:恩留粤岭泽沛珠江
横批:岭南观瞻
阿梅蹲下身子想给南华宫拍张全身照,但这南华宫太高了,她几乎是睡在地上了也没办法拍到全身。南华宫四周都是古色古香的民居,民居前都是一排排的黄葛树,黄葛树造型如伞,把南华宫完全掩蔽在了树荫中。
阿梅从地上爬起来叹了口气,这绿树成荫也并非全是好事,把我的视线完全给遮档了。话音落地的同时,阿梅已穿进了大门。
南华宫是一个四合院式的建筑,堂内的30余尊高大佛像保存完好。大门头上那层竟然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戏台,也就是说要想进宫就必须从戏台下穿过,戏台横栏上的木刻浮雕精美绝伦,技艺精湛,近5米长的浮雕上,讲述了四个历史故事。戏台两侧有回廊、香房,与戏台相对的是一小殿,戏台面积约有40平方米,距地面约3米高,戏楼空高约6米,红漆底黄色雕花梁呈对称布局。这个戏台在当时应该说是一流的。
阿梅已陶醉于精美绝伦的木刻浮雕中了,她站在天井里那个蓄水的水缸上,视线和戏台上的浮雕基本一致,她变化着角度把浮雕收入到相机里。
戏台旁边的一间厢房,如今成了东溪“玩友”们存放乐器的地方,门旁还挂了一块长版子,上书:东溪川剧爱好者协会。我把头探过去,发现里面有两位老人在修复乐器。见了我,老人很友好地站起来对我敬了个军礼,不用说这老人以前是当兵的。
出于礼貌,我大声说了句,老人家您好啊,您们现在还唱川剧吗?
老人说,唱,当然要唱啊。
老人家,您们唱戏是不是要在这台上去唱啊?阿梅站在门口问。
老人家放下手里的二胡,从屋里出来看着戏台说,平时不上台,只是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上台表演……
从两位老人的讲述中我们知道,南华宫以前是东溪镇最热闹的地方,后来又是两广籍入川驻东溪的移民会馆,每年正月间要开“同乡会”,族长一般都站在戏台上发言,话音传遍南华宫内的每一个角落,即便你蹲在后门处的厕所,族长的训斥也会丝毫不差地钻进你的耳朵。开完会、祭完祖宗、酒足饭饱后还要唱大戏。通常要请来川内的名角,戏场一开,锣鼓喧天,南华宫内人满为患。由于音效极好,进不来南华宫的人便围墙而站,仍然能享受耳福。
如今,镇内的戏迷来此唱“玩友”,即便缺乏现代音响设备,铿锵的川戏锣鼓声,优雅的二胡声,依然能让远处街上的人听得清楚。南华宫内既无麦克风又无电喇叭,戏声、锣鼓声为何能让百米之遥的街巷听得一清二楚?东溪镇的老百姓对此不解,都说南华宫的风水好,是块唱戏的宝地。
南华宫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吗?
见我们听的认真,也好奇,老人举手一指说,戏楼顶上有个非常漂亮的“喇叭”!
抬眼望去,只见戏台之顶,红黄相间的木块在戏台之上镶嵌出一个矩形凹顶。仔细一数,内嵌4层,内嵌有一个“八角井”。井口处直径约2.4米,越往上开口越小,最小处直径仅0.5米,整体结构如同一朵彩色喇叭花悬在空中。
戏台上的大“喇叭”是做什么用的呢?阿梅有些急切地问。
老人说,据研究古代建筑的专家介绍,戏台顶上的“八角井”在建筑上被称为藻井,它形如喇叭,具有扩音作用。八角藻井由木板累积搭接而成,是中国古代戏楼特有的建筑方式,名叫“天花”。天花从构造方式分有平棊天花、平闇天花等,藻井是等级较高的天花。
川剧以声音高亢著称,从声学角度讲就是声音的高频成分较多。高频音调要求较短的混响时间,要求建筑有较好的吸音效果。在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大量带空腔的薄板结构达到其效果,因为薄板结构易与固有频率相应的声波产生共振吸声,继而达到缩短混响时间的目的。
天花在戏台中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而且遮挡了建筑上部梁架,更奇特的是天花起到了反射声波提升音效的作用。
原来,当地人说的南华宫是风水宝地之说,皆因天花而来。站在戏台上说话声音宏亮也是因为有了这形如大喇叭的天花。
后来,我在相关资料查找后才知道,天花最早的形态出现在汉代,被称平机或承尘,是中式建筑室内的木构顶棚;宋朝的《营造法式》书中称为平或平闇;清工部《工程做法》称天花。平棊格子大,格心可画彩画或钉镂雕的花纹格板,平闇则不能。平棊的形象在汉明器、云冈石刻、唐墓壁画中都可以看到,实物以山西大同华严寺薄伽教殿上的为最早。平闇的实物则以山西五台县佛光寺大殿为最早。
唐宋时只有殿堂型构架的建筑才用平闇,厅堂型构架建筑的室内不设顶棚,梁架、檩、椽完全露明。明清宫殿建筑中采用的顶棚有井口天花、海墁天花、木顶隔三种。
井口天花首先要在梁间搭木方格网,方格心内镶木板,称天花板,构成露出井口式木肋的顶棚上可彩绘。海墁天花是在木方格网下钉木板或糊纸,形成无构件突出的平顶棚,用彩画支条及天花板的花纹装饰。木顶隔则用若干块长条形方格木网架,架在贴梁上,构成平顶棚的骨架。
东溪南华宫的藻井表面采用了彩绘技术,据专家称,东溪南华宫的藻井应属西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喇叭”。南华宫是不可多得的古文化遗产,而南华宫上的大喇叭,不仅具有观赏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科考价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