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中的“祭”和“奠”,到底有啥区别?
(2023-12-10 10:09:15)
标签:
杂谈教育 |
分类: 古人、古趣、古情、古事、 |
祭礼对象,鬼神先祖
“祭”在《说文解字》中是“从示,以手持肉”,从造字结构上来看,左半部分是用甲骨文书写的“牲肉”,是指用生命献祭给鬼神的肉食动物,而右上部分指的是“手”。
奠礼仪式,以酒悼念
从造字结构上来看待这个“奠”字,会发现在酒器的下方部分像是人类的双手的形状,所以这也意味着是需要双手虔诚地奉上美酒,才能表达对鬼神的敬畏。
比如说,在建筑物造完之后,就需要举行一个奠基仪式。这是对这片土地神明的祭祀活动,献上美酒佳酿,用以祈求神的庇护。
“祭”“奠”两字,侧重不同
说完了“祭”和“奠”各自的意思之后,再来说说它们为什么会被用于不同的场合吧。
在摆放已故之人尸体的棺椁之上,会写着一个大大的“奠”字。这是因为在古人看来,人死,意味着灵魂离开了躯体,但灵魂是不灭了,灵魂也需要享用食物。
可“祭”和“奠”字中有带有食物,这又如何区分呢?在古籍中写道“置祭者,置酒食而祭也……祭,皆谓之奠”,这似乎是在说当一个人死去后,在埋入土中之前,一律都能称作“奠”。
而这个“祭”字,更多的是用于祭祀神明祖宗之时的活动。这样一来,就很好分清楚了。凡是在下葬之前的一切丧葬仪式,只能用“奠”来表示。
在下葬完成之后,之后如果想要举办对先祖的祭礼,那么使用的就是这个“祭”字。
另外,这两个字在丧葬文化中有着不同的侧重点。由于奠礼指的是逝者入土之前的所有仪式活动,而这种场合又是极尽哀伤的,所以在古人看来,这奠表示的是“凶礼”。
但祭礼却不同,虽然都是对祖先鬼神的祭祀仪式,可祭礼却是吉礼。因为这种仪式的出发点不是伤心绝望,而是内心的一种敬畏。
《礼记》有云“礼有五经,莫重于祭”,这祭礼是关乎王朝命脉,国运昌盛,宗族延续的。儒家学说认为,只有将祭礼变成一种有规范的祭祀仪式,才能规范社会秩序,让臣民都有礼可依。
简单点来说,这祭礼就是封建王朝用来约束天下臣民的。因为在古人看来,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祭祀并得到祭祀之福,这也就从道德上防范臣民行不轨之事。
“祭”“奠”两字,场合不同
除此之外,祭礼与奠礼的性质也存在着差异。前者供奉的对象是天地间的一切,有神、有鬼、有祖先,但后者更多的是用于对刚刚亡故之人的悼念。因此,这祭礼就成为了古人信仰的一种体现。
出于这个原因,在奠礼之上的众人都是神情悲伤,泪流满面,以此来表达对逝者的不舍。而祭礼更多的是庄严肃穆,还会选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中进行,比如清明,端午等等。
虽然祭礼传达的也是哀思,可却多了一份祈福的意味在里面。行祭祀之礼,目的就是为了寻求庇佑与福报。
所以,在棺椁还未离开家门之前,一切都染上了悲痛的氛围,这就是奠礼。但在棺椁安葬之后,这份悲情逐渐会转变成为“喜”,而此时的“奠礼”,也就变成了“祭礼”。
这或许是时间将这份沉痛抚平了,当人们再次举行对逝者的悼念之时,更多的是想要传达出内心对逝者的怀念与敬意。
因此,假如弄错了“祭”和“奠”的话,这不单单是会闹笑话,更是一种对亡者的冒犯与不敬。
前一篇:老泄残精,人穷寿尽,是啥意思?
后一篇:出门在外,别碰这些“脏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