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学生的学校真是充满快乐啊!”这是遥坐在我的车上驶向学校时发出的感慨。很喜欢她迎接新学期的态度:昨晚,她就反复念叨着:明天就能上学啦!好喜欢上学啊!她的心情确实很不错,从那蹦跳的身姿、哼唱的小曲中可见一“斑”。
前天刚刚听了北师大教授钱志亮先生的讲座。钱先生从“人的原点”来让我们领略学生的差异,懂得“一千个关爱孩子的理由”,领悟不“强求孩子”的真谛。钱先生的话带给我启发,我开始观察女儿,力求将她归入其中的某一类。作为一个孩子的爸爸,我当然希望女儿非常优秀,属于“超越常人”的那种。然而,我清楚,女儿与其他孩子一样,谈不上天资过人,只能算作“正常”的范畴。我没有失望,有了正确的定位,才能充满收获的惊喜吧!从这个角度来观察女儿,我很欣慰。女儿渴望上学,觉得上学比呆在家里快乐,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价值连城。
来到教室,与新老师打过招呼,我递上了遥暑假里的“成果”——暑假作业、一本作文集(共二十篇作文)、一张关于旅游的小报。递给老师遥的作文集时,心里的欣慰又多了一层。这是遥“一个人”的作业,是“一个暑假”的作业,她见证了遥的勤奋与坚持,这种“独特性”让遥的“平常”又多了一点“不平常”。最重要的是,遥在完成这些时同样的快乐的。还清楚地记得,当遥拿到为她制作好的作文集时爱不释手的样子,她一遍遍地看着精美的封面,一次次地翻阅自己的“作品”,听到“一万多字”的统计数字时兴奋地说下个假期还要写。女儿能愉快地学习是我多么开心的一件事啊!新的学期但愿女儿的积极情感依旧,学习状态依旧!
背着十四本书、六本作业本回到家中,遥又开心地忙活起来。找剪刀,拿包书纸,有模有样地“工作”起来。她小心地包好了大小作业本,给书本穿上买来的“新衣服”。看着整整齐齐的“产品”,我夸了几句。想想一二年级,报名一到家,我就会忙活个不停,包书皮是我的必修功课。从什么时候起,遥能自己独立完成这项任务的呢?我看着遥开心的工作状态,快乐地回忆。遥问我书皮包得如何,我觉得那是最好看的书皮。我常教六年级,经常看到有些孩子包的书皮一塌糊涂,不堪入目,而更多的孩子显然完全把此项工作交给了父母,连自己的大名都不愿意“签写”一下。遥包书皮的快乐,他们能体验到吗?看着越来越独立的女儿,我又欣慰地觉得她的“平常”之中拥有一种可贵的“不平常”。
把可能会用的书本放进书包,把用不着的书本放在家里,打好墨水,整好笔袋,一切OK后,遥歪着身子躺在床上悠然地看起了《洋葱头历险记》。虽然还是一边吃一边看,姿态依然不佳,但“歪姿态”里又显然藏着一份专注。不用我要求,遥总能自己阅读,这种阅读是最快乐的吧!一个暑假读完十多本书,好些书读了又读,这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不是会影响孩子一生呢?看到女同事的QQ签名——阅读使人美丽,我想:这种阅读习惯不也正是遥“平常”之中的“不平常”吗?钱教授说:优秀的孩子不要看成绩就能知道,因为她走路时是一蹦一跳的,说话是响亮而自信的。我想,我是不是可以凭借这个把女儿归为“优秀”的一类呢?不管怎样,我很高兴看到女儿蹦跳着唱着歌去上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