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听到家长叮嘱走进校门的孩子:“好好听讲”“听老师的话”……看着孩子那一脸的不在乎,我常对此类叮嘱嗤之以鼻。一声叮嘱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可是,真的不需要叮嘱吗?
新学期又开始了,将遥送至校门前,我不忘叮嘱一句:“到学校看看可以帮助老师做点什么。”遥开心地走进校门。中午到家时,遥照例叽叽喳喳地谈起了学校生活。
遥说:“今天我帮老师把教室里的桌椅抹了一遍。”
遥妈问:“你怎么想到帮老师干活的呢?”
“我问老师我可以做什么啊!”遥平静地对妈妈说。
遥妈一脸的得意,为女儿的懂事开心不已。而我则偷偷地乐,这是我的“杰作”啊!
静下心来思索我的这个小小的叮嘱,我想到了“真正的教育”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我们把孩子送到学校为的是什么?学习知识?学习技能?也许有很多家长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都很清楚,送孩子进学校是为了使其得到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学习知识。但是,从叮嘱这样的细节来看,大家关注的仍然是孩子的学习,而学习之外的其他东西关注得显然不够。
老师最喜欢什么样的孩子?是知识面广能力强的,还是能帮助老师做事的?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能做事的人!在我看来,死学书本知识的人是没有多大出息的,在劳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才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才能真正受到别人的欢迎。我遇到过不少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过于“老实”的孩子,他们不懂得与人交往,易受委屈,易流眼泪。除了学习以外,他们能做的事情很少。家长在满足于孩子的学习成绩时,也会焦虑,他们搞不清楚为什么孩子会这么内向。其实,最简单的一个事实就是,他们把注意力太多地关注在了孩子的学习上,而没有注意到孩子在学校里与老师、同学的交往情况。而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从女儿上幼儿园时,我就开始叮嘱女儿:帮助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也不止一次地请求遥的老师:请让她帮您做事,我喜欢女儿为老师做事!所以,从幼儿园起,遥就经常帮助老师做些“累活”——架凳子啦,整理手帕啦,帮助老师捧书本啦,帮老师跑腿啦……有一次,女儿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事情。两个小朋友同去领书本。由于书本太重,两个人拎不动,于是那个同去的小女孩赌气地放下了书本,说:“不搬了!不搬了!”遥愣是把两个人都搬不动的书本吃力地“拖”到了教室里。听到遥讲述这段经历时,我伸出大拇指,“狠狠”地赞扬了她一番。能有耐力把两个人都难以搬动的东西拖回去,这种坚持,这种韧性是多么可贵的啊!它可是课堂上动动嘴皮儿永远也不能获得的啊!
从小小的“叮嘱”上,我想到的是,我们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把目光看得更加长远一些。不要斤斤计较于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把更为重要的“人的成长”抛在了一旁,一叶障目只能带来盲目与失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