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英语 |
选择和放弃的一些支离破碎的想法时不时会在脑中盘旋,在看了一会Jordan
Bombing Attack的新闻之后,突然就想写点啥。
原谅我下面会夹杂着一些英文,嗯,潜意识中希望通过这么一种方式来重新记忆一下刚刚看的新闻中出现的单词。如果造成阅读困难,可以拍砖,查金山词霸,或者直接问我。哈
接着继续说,在那么多不同的新闻中,有不同的点,中国日报、新华网、AP、Washington
Post,不一而足。选择与舍弃的不同的点反映了不同的新闻视角,背后隐藏的是大相径庭的新闻价值观。
中国日报的最新一篇写Working team escorted
the remains of victims归来,罗列了一堆Working
team的leaders名字和头衔。当然他们还算人道,将这些信息放在了文章靠后的位置。不过即便如此,我觉得他们写新闻的格式就像是官方的通稿的完全翻译版。
新华网的英文则乏善可陈,平的一塌糊涂,基本没留下太多印象和感觉。他们的中文新闻倒是Quote了AP的内容。
看罢国内的2家权威网站的英语新闻之后,我觉得还是看看news
Yahoo。随手找了一篇文章细细地读了下去,感觉非常舒服,从文字上,从思路上。后来一看,原来是washington
post staff writer的。
Washington
post里面很多细节描写,description很到位,那么长的文章,也能够吸引我怀着好奇心去读下去。比如如何引爆炸弹未果的描写,人们的逃跑,直接引语,政府收到的告密信息,基地组织寻找幸存的妇女,一点点把紧张、慌忙、暗中较量的气氛烘托出来。
尽管偶还没有把Washington
post这篇完全看完,但是已经忍不住要下点文字了。
工作需要通常是上的国外IT网站,时间紧任务重,所以也大多浮光掠影匆匆一扫而过。不过总体感觉IT新闻,特别是hard
news,比较模式化和生硬。
至于soft news部分,我比较少看,不过Business
Weekly一些深度的分析,包括WSJ都是非常不错的,不过这种分析更多是企业发展或者业内的一些分析,比较理性化,冷硬。
IT的新闻与国际新闻、社会新闻的差距还是蛮大的,国际新闻和社会新闻,更加接近新闻本义,而记者的发挥余地就更大。
比如Jordan suicide
bombing就可以用西方经典的新闻手法来描写,娓娓道来,生动活泼了事件、而新闻事实也完整和丰富。相比之下,国内的英语新闻,除了语言表达的蹩脚之外,在写作手法上也显得非常的官腔和模式化。
同样一条新闻,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这些日子也陆续看过国内的一些英语新闻,觉得好乏味的,没有什么能够激发你兴奋地读下去的冲动。像个板起面孔冷冰冰地说教的教书先生,有一种距离感。
在应该舍弃的内容不舍弃,在应该选择的信息却放弃掉了。新闻的面目变得可憎,而不可亲。
其实中国日报的点还是不错的,国防大学的工作队将remains护送回北京。但是里面的悲痛气氛感受不到,家属的情绪感觉不到,工作队怎么拿到remains怎么与家属联系、沟通、与当地政府交涉的细节都缺失。
只一些大官话,一些外交辞令之类的东西,都是废话,听不见一点实质性的话语,看不清楚一张文章中的面孔。
恩,就此随便发几句小牢骚吧,有时候多比较并不是坏事,起码可以有一些鉴别,然后会对自己有些触动,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是一种自勉和自我审视吧。
后一篇:享受幸福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