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随笔原创 |
随笔原创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刚刚回复了一位网友的问题,回复完后,跟爱人一边聊一边写,顺手就下来了。
舒天,您好!很久没有给您发信了,您还好吗?
年轻一代和父母的沟通障碍是很普遍的,可能因为我是80年代出生的原因,对于这个问题,还是站在年轻一代的战线上。我同意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细心到每一条短信都关心,每一个浏览的网站都关注,是不是已经超过了爱的界限呢?
这种情况,是不是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呢?我很矛盾,希望听取您的观点。
这是这位网友的原文,我不知道这位朋友的具体年龄是多大,但看起来不小了。其实我知道,她写这份信的本意,只是想找个苦恼发泄的窗口,事情过去之后,她还是会象以往一样安静的生活,她的妈妈依然会象以往一样来干涉她的私人空间。
来博的朋友越来越多,这些博友里,很多已经为人父母了,有的正走向父母的职务岗位,而我自己,则属于后者的预备役。
想起了美国的一位研究中美教育差异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观点。
他说,中西存在不同的学习方式,而这种教育方式在学校教育以前就已经出现。西方人在和孩子玩的时候,一般不做干涉,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去认识世界、发现世界,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任意成长,让孩子在不断的碰壁中逐步的认识自己的能力。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只起监护的作用,更多的采取言传身教的方式去引导孩子健康的成长。
而中国不一样。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很传统的家族文化,非常强调纪律与服从。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亲往往会以自己的思维、经验告诉孩子,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久而久之,孩子慢慢的也接受了父母的意见。中国父母亲认为,父母亲应该对孩子的成长负全责,应该指导孩子、督促孩子使得孩子能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从本质上来说,这两种教育方式孰优孰劣,无法做一个定性的结语。能够判断出来的是,西方的教育方式是一种更好的开放性的鼓励性的施教方法,中国的教育方式在这方面明显缺欠多多。
看看这位网友的来信,再看看霍华德·加德纳所说,也感觉到两种教育方式的巨大差异。而这位网友的来信中反映的则是中国的一个极端教育方式的典型。
这位网友说,舒天,我明白父母对我的爱,这样的爱是否太过于沉重呢?我应该怎么做,我很矛盾。
这样的情况下,让我怎么说呢?我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因为舒天在上高中以前,也是饱尝老子的棍棒,老子的棍棒挥舞的频率比当时流行的每周一歌还要高。
也不好不回复这位网友,不得已,我对这位女孩说。
你好,我明白你的苦衷,但你需要明白另外一个事实,一下子改变父母的观念是不现实的,明白我的意思嘛?
父母对子女的爱,往往是盲目的,也许你现在还不明白。因为父母在社会的成长过程中,吃过太多的亏,很多的希望,很多的理想都没有实现。几乎所有的父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不要走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在将来出人头地,在社会上获得一席之地。
当然,不是所有的父母亲都知道如何更好的教育自己的子女,往往,一些父母出于对子女的关心,采取了一些让子女无法忍受的措施和手段,比如象你的父母亲这样就是。我也无法接受,坦白说。
对于这个,我真的没有什么好建议,因为这个需要时间来慢慢改变,一下子根本做不到位。我曾经尝试着让我的父母接受我的一个意见,前后花了接近8年时间,才最终让他们承认我8年前所做的事情是对的,而不是错的。而实际上,父母亲最后接受我的意见,并不是我努力的结果,而是我老家的社会环境的变化结果,也就是说,8年时间过去了,有意识希望改变父母想法的我,也没有办法让父母改变意见。
在这方面,我觉得你自己尽量小心些,比如,短信采用振动方式,看完后立即删除;比如,浏览的网站询问一下同学,怎样设置一下不要保存记录。
最合适的办法是,你有意识的调一些父母教育子女的网页保留下来,你的父母亲肯定可以看到。你也可以在电脑里写下你的感受,以及你看到的父母教育子女的文章,把它摘录下来保存在电脑里,通过这种方式,采取一种间接的方式,让你的父母亲慢慢的理解自己的做法。
邮件回复完了,好象问题已经解决了,其实我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情。我们的父母亲们会用“天下父母心”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并努力的保持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权威。
如果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没有改变成开放性的鼓励性的施教方法,这种事情依然会继续持续下去。如果开放性的鼓励性的施教方式已经实行了,要破除中国几千年来的家族文化教育习惯,恐怕还需要几千年吧?!
西方的教育方式成功点在于父母亲会给他们的孩子足够的空间。在中美两国之间所进行的各个年龄段成长对比中,中国方面的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都比美国的孩子差好多。
中国的父母亲们到底做错了什么?没有做错什么!传统文化下来的教育方式本来就是这样,想改变也不切实际。但是中国的父母亲们,你们听见孩子在喊什么了嘛!“妈妈,请您给我一点点空间!”
孩子的要求不过分,应该给孩子一点点空间的。
舒天书于 2006年4月27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