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阿弋:教你学拍电影

(2010-04-05 16:56:53)
标签:

影视

执行制片

电影制作

制片主任

阿弋

美国

杂谈

分类: 新闻及其新闻人物专访

阿弋:教你学拍电影(一)
 一部电影是怎样诞生的?如何自己来拍摄一部电影?现代数字技术又是怎样应用于电影制作中的?怎样才能既加快制作进度又节省经费?该怎么解决曝光不足、对白录制不清等技术细节上的难题?

现在市面上和电影有关的书籍可谓琳琅满目,但总的来说,是“三多三少”:电影书多,精品少;讨论电影艺术的书多,介绍电影技术的少;谈传统制作工艺的多,谈新技术的少。去年,我买到过远流出版的《电影制作手册》(The Filmmaker’s Handbook),这是哈佛大学的爱德华·平卡斯(Edward Pincus)教授撰写的,美国各大学电影学院的教材,读后爱不释手;总在想,要是国内的学生、从业人员能够读到这样的书就好了。一册在手,就知晓电影制作的奥秘,不必再去苦苦查阅各个技术门类(比如专门介绍剪辑、录音、灯光之类)的书籍。

没想到自己的愿望很快就实现了,好友兴元这两年立志把国外的经典教材引进到国内,已经出版的图书大多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当兴元说已经买到琳恩·格罗斯(Lynne S. Gross)和拉里·沃德(Larry W. Ward)撰写的《拍电影》(Digital Moviemaking)第6 版版权的时候,我真为兴元的眼光所折服。此书2001 年就在国内出版过,当时印象非常深刻。琳恩·格罗斯和拉里·沃德两位教授也是美国著名的教授,长年在美国各大学教授影视制作课程。当我把第6版的样稿和第4版进行对照后,发现作者已经改写、补充了大量的内容,比如增加了电影制作概论、导演学等专门的章节;调整了各章节的内容;更换了一半以上的图片;尤其是增加的关于数字电影制作那部分,更让人眼前一亮。可以说第6版对前面几版的内容进行了一次有效的“刷新”。

《拍电影》的特点非常鲜明,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全”、“准”、“新”。“全”指它的涉及面广。该书涉及了电影制作过程中每一个重要的环节,涵盖了制片、导演、摄影、美术、录音、剪辑等创作部门,影片制作牵涉到的每一个层面,都可以在书中找到仔细的说明,堪称是一本小型的电影制作百科全书。“准”是内容的准确。一般来说,这类技术含量很高的书,是很难写的,因为任何一个写作者都不可能是每一个领域里面的专家,他不可能穷尽任何一个领域的知识。好在琳恩·格罗斯和拉里·沃德两位教授都参与过大量的影视节目制作,而且该教材也已经经过无数轮的课堂讲授。本书的一再重版,也证明了它提供的知识是可靠的,值得信任的。

“新”指的是本书增加了大量介绍新技术的内容。电影技术日新月异,近十年来,摄影机、镜头、同步录音器材、照明设备都在不断升级,其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对电影制作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高科技和传统电影制作技术的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数字技术进入电影,不仅为创作者

带来了技术上的便利,同样也带来了电影美学上的变化。如果创作者不了解数字技术,就会无形中削弱自己在这一行业中的竞争力。

对于那些艺术院校从事电影制作的学子来说,本书可当作教材用。相比于那些挪用、拼贴的国内教材,在本书中更能体会到国外一流教材的原汁原味。

而对于那些有志于独立制作电影的年轻人来说,此书则可被视为一个引路人。新人上路恐怕都会从独立制片的形态开始,那么熟悉电影制作的每一个环节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也有助于他们日后解决在制片体系内将面对的各种难题。本书提供的十分周详的电影制作经验和知识,

对于电视剧、纪录片、教学节目、广告以及音乐电视等的制作同样适用。有一种说法,电影是不能教的,但却是可以学的。尤其是技术,再好的教科书也无法造成一部电影,但好的教材却能够使一件看上去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

电影是“拍”出来的

“伟大的行动”。

电影是“拍”出来的。纸上谈兵可以滔滔不绝,而一部电影的诞生却在于一个字———拍!“拍”,既是一个拍摄的过程,又是拍板“啪”的一声清脆果断的声音。一个“拍”字,在我们的文化中所具有的通俗性与亲切感,是英文“make”(制作)一词所难以传达的。故此,我们不希望电影人将此书走马观花后束之高阁,而是期待他们在紧张繁忙的拍摄过程中能将《拍电影》随时带在身边;我们也不希望广大电影爱好者一边捧着《拍电影》,一边在头脑中幻想一部电影的诞生;而是期待他们呼朋引伴,拿起手中的DV,亲自尝试一遍电影制作的全过程。

我们有如此的自信是因为,《拍电影》是我们在众多国外电影制作教程中精选的一本实用性非常强的经典教程,其内容几乎涵盖现代电影制作的方方面面:讲制作技术,清晰明了,精准到位;讲拍摄流程,则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对于跃跃欲试准备投身电影制作的你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前期准备时候的必读功课,更可以成为遇到难题时的急救速查手册。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该书的不断改版中看到电影技术的日新月异。电影的诞生与发展依赖于技术的革新,正因为如此,我们挑选该书的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便是其内容的前沿性。你可以在本书中了解到数字技术是如何改变现代电影的制作流程,又是如何创造出令人振奋的视听效果的。这样就可以确保读者站在时代的最前沿,获得最可靠有用的信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掌握了最新的技术资讯,才能对电影发展的趋势有总体上的把握。

数字时代电影拍摄的规范准则
  ●增加了DVD 制作一节;

●添加了关于拍摄、灯光和多机位拍摄的介绍;

●对主场景拍摄方法之外的其他拍摄和编辑技巧给予更多笔墨;

●增加了专门介绍数字媒介的一节;

●讨论了后期制作中如何制作滤镜效果、颜色修正和画面合成等问题;

●在探讨视觉效果制作时更注重学生电影在经费方面的特性;

●提供了前期制作电脑化格式的案例;在讲解前期制作电脑化格式时佐以生动案例,便于学生理解;

●在本书的网站上提供了32个可下载的供电影制作使用的表格;

●更侧重于高清晰度电视设备的制作;

●更新了有关数字电影的信息。

具体每个章节各做了哪些调整,读者可参阅本书的目录或各章辑封上的简介。

同以前各版一样,最新版本也试着去迎合专业人员和学生的共同需求,其中既包含有数字化的影片制作方式,同时又强调了媒体的导演学和叙事学的功能。虽然我们注重的是叙事型影片,但所讨论的大原则也同样适用于纪录片、广告和音乐电视等其它类别。整体而言,本书力图

涵盖所有制作层面上涉及的深思和熟虑。

也因此,这样一本涉及数字科技的书无可避免地会包含有“技术理论”,因此我们加入了我们认为在这一行业的工作人员都应该知道的技术信息。但是,我们主要强调的还是创意过程,即那些需要作出的决定和决策安排。

另外还有一些附加内容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重要词汇解释了许多专有名词,有些篇章的最后另有注释,这些信息量丰富的附加内容对想有更深入了解的读者相信应该很有帮助。

挑选演员与工作人员
 有人说,做一位诗人只需要纸和笔,当一位画家只需要画布和颜料,然而若想成为一名电影创作者,就需要一个银行和一支军队来做后盾了。这种说法当然有些夸张,但毫无疑问,电影是集体合作的艺术。没有人可以独自承担起演员、导演、摄影师、服装师、成音、剪辑师等等所有工作。尽管电影制作领域有自己的专业人员,但不同风格的影片之间的差异还是非常明显的。

例如科幻电影就比喜剧电影需要更多的特殊效果;纪录片往往不需要场景设计,而一部剧情片可能需要二十多位工作人员来完成场景设计;音乐电视和动作冒险影片虽然都有剧本,但差异却极大;广告片也有和叙事影片一样的叙事要素,只是长度很短;一部电影若在不同的国家拍摄,那常规的拍摄方法也一定不同;学生的第一部电影习作也一定无法和高预算的商业影片相比。
       到底哪些人的名字会出现在片尾名单中呢?事实上没有两部电影的工作人员是完全相同的。只是制片和导演通常会挑选那些曾经合作过的人。由于已经了解这些人的表现,就可以很迅速地沟通,而不必将时间耗费在冗长的说明讨论上。但是,每部电影都会带来新的挑战以及新的工作人员,我们只需对照片尾名单就可知道异同。以下我们将首先描述电影制作中的各项职位,以及它们所肩负的不同功能与责任。
制片部门
制片(producer,电视界惯称制作人),通常是第一位和电影发生关系的人(请参阅第2章)。他们先有一个故事梗概,然后试着说服电影制片厂、网络或是个人来投资他的电影。他们会请来编剧和导演,通常也会参与挑选演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当影片拍摄完成之后,也会监督后续的宣传和发行工作。每位制片亲自参与电影制作的程度不尽相同,有的制片只是缔约者,一旦签妥了合约,他们就把日常的准备进程转交给其他

人,自己则去进行下部影片的合约事项。

电影的片尾名单中会有不同的制片工作头衔。执行制片(executive producer)通常在同一时间监督好几个拍摄计划,但也并不参与日常的具体事务。他们有时是投资者,或负责筹募资金,有时则是制片厂的总裁。联合制片(co-producer)是指许多人共同拥有一家公司,并一起为影片的拍摄做准备。助理制片(associate producer)则从事任何由执行制片吩咐下来的工作,例如寻找一部影片可能的置入行销(product placement)点,或是寻觅潜在的投资商。有时助理制片的功劳会被转移到执行制片较喜爱的个人身上,如为剧本物色到特定演员的人。执行制片不一定会在拍摄现场出现,也不一定会在后期制作时现身在剪辑室中,但可能会有个线上制片(line producer,又称预算控制制片)代表他们来确定是否符合进度和预算。

执行制片(或是线上制片),会雇用剧组制片主任(unit production manager,简称UPM,有时也称制片主任),或是协调制片(production coordinator)来帮助他们。剧组制片主任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分解(breakdown)剧本。他们要彻头彻尾地研读剧本,决定每个制片部门所要负责的工作,并制成表格。剧组制片主任在拍摄时一定要在场,并确定所需要的东西都已准备妥当。当一家公司忘记准备制雾机时,他们就要赶快请别的公司送来。这类工作有时也会由线上制片或助理制片来完成。这三者的工作差异是由执行制片和导演的性格来决定的。如果一个执行制片非常了解制作过程,那有可能就不需要线上制片,而剧组制片主任的责任则相对加重了。线上制片还可参与类似选演员等决策的制定,剧组制片主任则主要处理工作人员和设备事宜。如果导演既有名望又有权威,已熟悉导演风格的助理导演就是安排拍摄进度的最佳人选。而且显然,导演也绝对有权力任命谁来做线上制片,谁来担任剧组制片主任。

执行制片还会聘请会计师(accountants)和其他事务人员。此外还要有宣传人员(publicist)来确保影片在拍摄时就引来关注,并在放映时造成轰动。因此,执行制片会安排剧照师(still photographer)到现场拍摄宣传照(图1-1)。

剧本编写


编剧(writers)会和执行制片一样从一开始就参与影片的筹划。编剧会带着一部影片的想法向执行制片推销,而已有故事基础的执行制片则聘请编剧将故事转成文字。若是影片的故事来自于小说或其他媒体,那么编剧的工作就是改编(adaptation)他人的成品。在剧本最后定稿之

前,编剧的工作分为几个阶段。最原始的想法通常称为故事梗概(concept),或是发展前提(premise)和故事提要(synopsis),也就是描述故事基本情节的简要文字稿(例1-1)。如果有人表示有兴趣且想要有更多的细节,编剧就会提出分场大纲(scene outline)———也就是影片中每一场所发生的事,也叫文学脚本(treatment)———读起来有点像短篇小说的散文描述(例1-2)。如果执行制片成功地卖出了这个故事提要,就会请这位编剧把剧本完成。

另一种情况是编剧已完成了剧本创作(例1-3),其本人或经纪人会向执行制片或制片公司兜售。如果执行制片中意这部剧本,就会签下期权契约,也就是付给编剧一笔小额费用换取一定时间(比如说一年)内的所有权。在这段时间内,执行制片拥有独家权利,可以试着找到更有兴趣

的人来将剧本拍成电影。一般说来,在期权契约中,会允许执行制片在合约有效期内,以一个事先议定好的价钱买下这部剧本。如果到最后执行制片筹不到足够的资金买下剧本,那剧本的所有权又回到原始编剧身上,他就可以再继续寻找下一个执行制片来签订期权契约。

即使剧本如愿卖出,也不意味着就此告一段落,之后还有许多阶段的改编工作要做。有时是原始编剧负责改编,有时会有其他编剧进来专门负责修改台词,或是改写难写的场景。编剧通常不会出现在拍摄现场,但这并不表示在拍摄时剧本就不再更动。导演总会有巧思奇想,演员们也

会将台词改得较自然好说。有时还会有个编剧(不一定要最原始那位)在拍摄现场待命,随时准备改写拍不出好效果的场景。
表演


演员(actors)可以说是影片的重心。导演会和演员们密切合作,希望演员们能有最佳的表演(参阅第9章)。这工作在选演员阶段就已开始。虽然导演可能会有选角指导(casting director),或是请一家公司来监督选角事宜,但在主要演员的选择上,导演始终是最后的决定者。一旦演员选定之后,导演将带领演员一起完成从彩排到作品完成的全过程。

演员可以分为几种。最主要的自然是主角(principal actors),影片本身便是围绕他/她展开的;其次是配角(supporting roles),他们也是相当重要的人物,且也有极多台词。客串演员(bit players)通常指的是最多有五句台词的演员,群众演员(extras)指的是作为背景出现但没有可辨识台词的人。高预算的影片还会有替身(stand-ins),其作用是代替主角完成主角一些高难度或主角不愿亲身拍摄的镜头,而主角本人此时则可能在别处背台词呢。

动作片中还需要特技演员(stunt people)。特技指导(stunt coordinator)倒不一定要亲身表演特技,但会监督所有的特技演出。偶尔会请一些专门人士来帮助演员,例如如果演员要说特殊方言,就会请语言指导;一部击剑情节的影片则会请来击剑教练;如果有儿童演员出现,就需要老师在场以保证孩子不落下功课;如果动物是主角,那就需要至少一个动物训练师来帮忙了。
制作设计


一部影片的“外观”设计是制作设计师(production designer)的职责,这个职位的重要性要到最后才能显现出来。第一部有制作设计师参与的电影是1939年完成的《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但直到20世纪70 年代视觉效果成为电影的重要元素之后,制作设计师的地位才得以巩固,而之前大部分的电影是由艺术指导(art director)来掌控影片外观,只不过艺术指导的主要任务(至今仍是)还在于置景。制作设计师其实要监督所有的视觉要素如布景、道具、服装、化妆、地点、效果等,确保它们恰当、和谐,并与导演的要求相符。

由于制作设计在其规模和重要性上与日俱增,制作设计师手下的团体也在不断地扩大。其中一位是之前提到过的艺术指导,其职责主要是处理置景。艺术指导手下也一样有许多工作人员,如布景工(scenic artist)负责绘制或制作场景的模型;如果场景需要建构,或一部影片有数个场景需要搭盖,就要有搭景协调(construction coordinator)来掌握搭景流程。例如有四个场景都需要涂同样特殊的油漆,那搭景协调会安排在同一时间来为它们上漆。还会聘用木工、油漆工、水泥工,甚或是电工来完成各式搭景。

当摄影棚内的搭景差不多要完成组合到一起时,场务领班(key grip)会带领场务(grip)来装置场景(图1-4)。通常拍摄时至少有一位待命油漆工(stand-by painter),在一旁随时准备修复因彩排或拍摄所造成的布景污损。

越来越多的场景是在后期添加了视觉特效之后才加以修饰的。例如,一个没有天花板的场景可以在后期用电脑制作一个,或者还可以在空白背景墙上添加一幅图片。在电影制作过程中,艺术指导还可以处理虚拟场景(virtual sets),也就是那些在拍摄现场看不到,而是通过电子技术添加的场景。所以,参与制作设计的工作人员必须与负责视觉效果的工作人员紧密合作,商讨美学效果并确保场景与视觉特效软件相匹配。

场景也需要装饰,沙发上要有抱枕,墙上可能要挂一幅画。于是就需要场景装饰工(set decorator)来应付这些事宜。监督场景装饰的人被称为领班(lead person)。制作设计师通常会极谨慎地督视,因为这和影片“外观”息息相关,如果绣花的枕头在一户贫穷的家庭出现,就很不相称。如果场景中需要植物,就可能会请园艺师来确定植物看起来是否符合剧本的需求。如果有餐点出现在场景中,则会请餐饮专家来确认是否合适且讨人喜欢。

和场景装饰有关的是道具(props)。道具管理(property master)及其团队将确保所有的道具已就位、入库,并在需要时可以很快到位。道具和场景装饰之间的区别在于道具是故事中所需要的物品,而装饰的作用是增加气氛。如果一个演员拿起枕头并扔出房间,那么枕头就是道具;如果枕头只是被放置在床上,那么它就是装饰。如果枕头被丢出房外,那么道具管理就要保证在重拍时枕头必须回到原位。

越来越多的影片不在摄影棚内拍摄,而是到外景地实景拍摄。这就需要场地管理经理(location manager)带领着场地探访员(location scout)去寻找最佳场所并保证安全性。也因为场地必须和电影其他要素协调一致,所以也就被归类到制作设计师的负责范围。假如没有制作设计师,场地管理经理就由导演或剧组制片主任领导。选定的地点通常不具备电影所要求的全部要素,这就需要木工、场景装饰工、道具管理和其他工作人员合作来为该场地制作出个性来。

同样属于制作设计工作的是专门处理演员外型的人员,即服装设计组。服装设计师(costume designer)画出服装草图,当然必须和影片外观呈现协调一致。服装师(costumer)和裁缝(tailor)缝制衣服,有时还会有服装监督(costume supervisor)来督导。服装和戏服的区别其实很模糊,服装通常指的是现代人日常生活中不穿的衣服,譬如19 世纪舞会礼服,或是太空衣等。戏服则是比较一般的衣服,在许多低预算的影片中,演员们还必须从自己的衣柜中找衣服来当戏服。

化妆师(makeup artist)和发型师(hairstylist)在不同影片中的工作差异颇大。如果演员演出的是怪诞的或现实中不存在的角色,那在每天开拍之前好几个小时就必须去化妆。有的客串演员和小成本影片的演员还必须自备化妆师。许多影片化妆师也兼发型师,也有许多大明星有自己专用的发型师,专门来处理头发的事情。制作设计师通常会让一位分镜表绘图师(storyboard artist)画出把场景、场景装饰、道具、穿

妥服装的演员等画面要素结合起来的图案,这样一来制作设计师就能更好地掌握影片的外观。

有时还需要绘图师画出影片中的其他图案,例如剧中餐厅窗户上的海报,演员开车经过的告示牌等。如果一个场景实在太复杂,模型师(model maker)会先?个立体模型出来,这个模型也可以运用于日后的特殊效果上。

画面创造


处理视觉部分的首要人物是摄影指导(director of photography),有时也称作电影摄影师(cinematographer),或是电子影像摄影师(videographer)。摄影指导要与导演密切合作,决定场景哪里需要特殊照明,哪里要以全景或高角度方式来拍摄。电影摄影师有可能亲自操作摄影机,也有可能由摄影机操作员(camera operator)来操控(参阅第3、4章)。

摄影机操作员手下有摄影助理(camera assistant,图1-5)。在拍摄电影时,摄影助理负责把底片装到片匣上,以方便放进摄影机中使用。如果摄影机被安装到类似升降机(crane)这样较复杂的装置上,就还要有另外的工作人员来操作这些机械装备。

有一组工作人员将专门负责建构场景光线和灯光设备,他们分别是电工(gaffer)、电气师(electrician)、灯光师(1ighting technician),以及电工领班(head gaffer,图1-6)。和灯光有关的一个职位是电工助理(best boy,直译为好男孩),因为在早期的电影制作中,当剧组去某个市镇实地拍摄时,电工领班会打听当地最可靠的小男孩是谁,这个男孩就会被雇佣为电工助理。尽管在今天,电工助理可以由成年人或者女性来担当,但这种说法还是被沿用了下来。

场务在画面创作过程中是相当有帮助的,他们协助场景搭建,还要搬运灯具、电缆线、摄像机铁箱等物品。场务领班也有可能身兼电工助理的职务。吊具场务(rigging grip)就专门负责在摄影棚中接近天花板处的灯具设备。

制作过程中比较新的职位是电子影像操作员(video assist operator)。如果电影是用胶片拍摄的,那就必须等到冲洗完毕之后才能观看。万一有任何错误发生,必须等若干天之后才能修正重拍,这是极耗费预算的。如果有电子影像操作员在场,将摄像机中的信号接到监视器或录影机上,导演和有关人员就可以反复检视先前拍下的画面了。电子影像和高清晰度电视(HDTV)为人们参与画面创造带来了新挑战和新机遇。如今电子影像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与电影更加接近,这就降低了独立电影制作的成本,也为从事电影和数字影像工作的人提供了工作机会。无论是学生还是工作过相当时间的人,都需要重新学习适合高清电视(HDTV)的打光方法。
声音


就像制作设计师负责影片的外观一样,声音设计师(sound designer)负责督导影片的声音部分。这位成员在向导演咨询后,对诸如是否需要有特殊的音乐来暗示反派人物即将出现,怎样的雷声较适合特定的区域,或是怎样的怪声比较引人发笑等等这类事宜作出决定(参阅第7、8 章)。在拍摄画面时,主要负责声音的是麦克风吊杆操作员(boom operator)和混音师(sound mixer),有时也称为现场混音师(production sound mixer)或录音师(sound recordist)。吊杆操作员操作麦克风,使之既可录到声音又不会出现在画面中。录音师则录下麦克风收到的声音(多数情况下是对白,图1-7)。但不是所有声音都来自于拍摄现场。声音效果、配制音效、补录对白和音乐,通常都是在录音室或其他地点搜集录制,再在后期制作阶段添加到影片中的。音效剪辑师(sound effects editor)直接在导演的指导下工作,他决定需要哪些音效,并通过录制获得。音效可以从类似CD 这样已事先录好的素材中获取,也可以由音效混音师(sound effect mixer)录制。配制特殊音效(Foley)指的是创造配合画面中特殊动作的声音,例如衣服的沙沙作响声、汤匙敲盘子的声音,或是踩在木制楼梯上的脚步声等。特殊音效剪辑师(Foleyeditor)来决定需要怎样的特殊音效。特殊音效师(Foley artist)负责制作出动作的声音,特殊音效录音师(Foley mixer)则把音效录制下来。自动对白补录(automatic dialogue replacement,ADR),指的是事后重录拍摄时没有妥善录好的对白。ADR剪辑师(ADR editor)决定哪些对白需要补录,演员们就按照画面中嘴唇的动作同步地再说一次对白。ADR混音师(ADR mixer)则将对白录制下来。配乐(music)是影片情绪表达上极重要的一环,配乐剪辑师(music editor composer)来决定该有哪些配乐。作曲家(composer)创作音乐,并先用电子器材演奏,然后指挥家(conductor)会带领乐团将音乐演奏出来,这时将有一位或多位混音师(score mixer)将音乐录下来。许多电影,特别是低预算的影片,会选用早已录好的音乐。在这种情形下,就需要一位音乐总监(music supervisor)负责寻找合适的音乐,并确定有合法的使用权。

当对白、音效、补录对白和音乐等所有不同的要素都制作妥当之后,声音混音师会把所有声音混合到一起,这个人通常被称为再录音的混音师(re-recording mixer),因为是要把不同人所录下的声音统一地录制在一起,所以这个再录制的过程有时会被认为是剪辑工作的一部分。
剪辑


过去,剪辑工作会在所有拍摄都完成后才开始,但如今因数字科技的进步,许多戏可以在拍完之后立刻就剪接完毕,这样一来就可以确认是否符合导演所要求的感觉。也因此就需要拍摄现场剪辑师(on-set editor)在拍摄现场或附近用台式电脑进行剪辑。

然而大部分的剪辑工作还是会在拍摄完毕后才开始。如果电影是采用胶片拍摄,影视规格转换操作员(telecine operator,图1-8)会把声音、画面转换成数字信号,这样才能输入电脑,再用非线性(nonlinear)剪辑程序来剪辑。剪辑师(editor)和助理剪辑(assistant editor)会把零散的镜头连接在一起(图1-9),同时按照导演传达的意念和剧本内容来操作(参阅第11、12章)。助理剪辑的工作性质不太一样,有的是检视、寻找下一个要出现的镜头,有的则是进行实际的剪辑操作。有的拍摄计划还会有线外剪辑师(offline editor)和线上剪辑师(online editor)。线外剪辑师使用的是较廉价的电脑,主要因为只需要较低的分辨率把镜头连接起来,且没有太多效果,故不会占用太多硬盘空间。线上剪辑师则按照线外剪辑师的决定,以高的分辨率和效果,制作出影片的母带来。

假如影片最终需要在电影院放映的话,那色彩调校师(color timer)和负片剪接师(negative cutter)就要进入剪辑过程。色彩调校师负责确保影片在最终的色彩呈现上能保持一致,并符合导演要求。当电影是数字格式时,这项工作就在电脑上完成,若使用胶片拍摄的话,就要在胶片冲印过程中完成。负片剪接师按照非线性剪辑过程中做出的决定,剪下并接合原始拍摄的负片,如此才可以送到冲印室去印出若干拷贝来(参阅第14章)。不过即使最终成品是需要能放映的,有时也可以不去剪接负片。取而代之的是完全用电脑来剪辑,然后再由影片录制技师(film recording technician)利用特殊设备将电脑中的数字信号投射到电影软片上。如果要把影片制作成DVD的话,那么DVD制作者也应参与其中。

剪辑软件并不昂贵,影片工作室、独立制片人和学生都可以安装同样的软件。小成本电影的剪辑师可能没有助理、线下剪辑师或者色彩调校师,但除非电影需要复杂的视觉特效,否则剪辑师仍可以使用高技术的剪辑软件来完成剪辑。
特效与视觉效果


特殊效果(special effects)是要在拍摄阶段就完成的,比如把人吊在钢丝上制造飞行或飘浮效果。如果需要大量的特殊效果时,就需要一个特效协调者(special effects coordinator)现场待命。假如火是特殊效果的一部分,就必须由烟火技师(pyro technician)来执行这项任务。

大部分的电影特效都使用电脑制作(参阅第12章),通常称为视觉效果(visual effects),旨在与拍摄现场的特殊效果相区别。有时会由视觉特效监督(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来督导视觉特效师(visual effects editor)共同创造出影片所需要的所有电脑化视觉效果。近年来不断涌现出新的方法来制作更令人兴奋的特效,例如在过去几年里就发明了可以捕捉真人动作,并输入电脑以制作电脑动画人物的特殊效果。这种叫做运动捕捉(motion capture)的新技术带来了如动作捕捉摄影师(motion capture camera operator)和动作捕捉美术设计师(motion capture artist)等新的职业。

有些视觉效果可以具体细分。标题设计师(title desinger)负责制作片头和片尾工作人员名单;套色绘图师(matte artist)画出背景;3-D 电脑立体绘图师(3-D computer artist)创造出物体;美术设计(graphic designer)制作出工作人员名单和其他效果。当电脑要执行这些的视觉效果时,软件工程师(software engineer)有可能要事先校正检查程序,电脑系统工程师(computer system engineer)也要在一旁防止电脑突然死机。

有些特效牵涉到模型和缩微模型。真人会出现在冲下高速公路的车子内,但车子翻落悬崖的画面使用的则是缩微模型汽车和悬崖的模型。缩小物设计师(miniature designer)要确保悬崖看起来像高速公路的一部分,汽车也要相似。模型师(model maker)则负责制作出悬崖和小汽车。一部电影会有很多种特殊效果,有的须在舞台上获得,有的则利用模型,有的在电脑上创造。这些效果必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具备一种可信的现场感,这项任务有时就会需要效果合成监督(compositing supervisor)的加入。其他工作人员制片助理(production assistant)一般也会出现在拍摄现场,为导演或其他人员服务。制片助理往往做一些琐碎但不可或缺的工作,类似倒咖啡、影印剧本、摆设道具等等。这是进入这一行的基本工作。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喂饱演员和工作人员。膳食服务(craft service)人员在拍摄现场提供点心,厨师(caterer)则准备正餐。当要到外地拍摄时,交通负责专人(transportation captain)就要把人员和设备载运到现场。还会有护士在一旁待命,以防有工作人员生病。此外还会有很多专家被邀请到现场,为特殊内容提出建议。例如请一位医师来确定剧中医疗表演是否正确,请古董飞机专家来监定制造出来的老飞机是否有该年份的特征,请“二战”专家来帮忙考证史实等。

没有哪两部电影有完全相同的工作职位分工。各种职位的数量,是由影片的复杂性和预算而决定。显然,剧中若没有动物出现,那就不需要请一位驯兽师。在学生电影中,执行制片和导演的工作可能合而为一,由一个人负责所有制作设计上的事务。声音部分可能两个人就能搞定,摄

影师还可能身兼场务,厨师就更不必出现。不论是大型还是精简的工作人员组合,只要参与,就能学习到制作过程上的细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