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林怡
林怡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494
  • 关注人气:13,85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妥协之下,底线之上

(2016-11-09 17:01:33)

妥协之下,底线之上

越来越意识到,放养不是随便放的,快乐教育弄错了就成了放纵教育。暂时的快乐背后隐藏的许是更多的麻烦,甚至悔恨与苦痛。因此,妥协无罪,但何时以及如何而为?底线又在哪?如何坚守底线?做家长的尚需学习。

 http://s7/mw690/001hPBGDzy76hBzV2LA96&690


为底线正名——何为底线,正确的解读是什么?

看到底线这个词,我们脑海里许浮现出齐刷刷的一条线,笔直刻板,如同田径场上的起跑线和终点线,容不得变更。若如此理解底线,教育便成了木偶生产流水线,缺少了灵动的成分,培养出的孩子顶多只是一件尚令人满意的产品,虽然每个部件都貌似不错,却缺少了智慧与灵性。那岂是关于人的教育呢?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给孩子空间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却又走入另一个误区——过度放养。过度放养貌似给了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也因此有了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但带来的问题却可能是严重的。比如,它可能导致孩子缺乏界限,小到成为不被同伴喜欢与接纳的“小讨厌鬼”,大到“无法无天”,做违背社会规则与道德的事。又或者,孩子因为缺少约束,反而有严重的不被爱、不被关注的感觉,导致他心理失衡,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诸如此类。

那么,何为家长的底线?若一定要给一个定义,那便是“家长对孩子最大限度的容忍度,是孩子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界限。”若用一个比喻来描述可能更贴切——假定孩子是风筝,底线便是我们手中的那根线,可长可短,可弯可直,可东可西,但无论风筝飞向哪里,那根线始终在我们手心。合适的底线带来的结果是,虽然孩子被“牵引”,但没有被约束的感觉,虽然孩子体验到足够的自由,却又懂得进退,不会因此而迷失。

 

底线缘何制定,如何制定?

制定底线的缘由如下:

*设定并守住底线是护佑孩子的一种手段。若把人生成长的历程比喻为通过一座架设在激流险滩之上的桥,底线便是桥两侧的护栏。有了护栏相助,孩子就少了坠落激流的危险。

*设定并守住底线是孩子的一种心理需求。过分的放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是爱,而是冷漠、不关心。所以我们常常看到,那些父母很忙,几乎没时间管孩子的家庭,孩子总是不断地出问题,实际上,他们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吸引父母负面的关注,哪怕是责骂与体罚。当孩子得不到温情的关注时,获取这种变异了的关注,也是他试图与父母连接的一种方式。

*设定并守住底线是给予孩子的一种示范。经由观察父母如何制定、遵守规则,孩子学到处事及处世的第一课,并可能终生沿袭这种方式,除非他有特别的机缘改变惯有的方式。

基于上述的缘由,制定底线就不可以斩钉截铁,一以概之,而要兼顾各种因素,审慎为之:

*因人而异。不同的孩子需要设定不同的底线。有的孩子天性谨慎,我们需要给他更多的自由与空间,鼓励他走出去,大胆地闯荡。有的孩子正好相反,我们需要适度地给他一些约束,防止他过分离经叛道。

*因时而异。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季节与时日,我们的底线都可能需要根据当时的情形略做调整,否则过于刻板,就会带来问题。

*因地而异。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在家里,孩子可以更放松,更随意,但在别人家或者公共场合,我们必须更有分寸,甚至需要遵守与自己家惯常的约定迥异的一些约定。

*因事而异。处理不同的事件,或者遭遇不同的状况,我们也需要分别对待,不可强求一致。比如,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外出旅行,很多状况变化,我们也要因应这种变化弹性地处理问题。

……

总之,底线应该是有弹性的。弹性系数大小则需要父母综合各种因素权衡利弊来确定。

佛家讲,法无定法。在设定与坚守底线这件事上亦是如此。养育孩子不是制定度量衡,我们无需游标卡尺与天平去精确地衡量,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模糊的可以游移的边界。只要不出这个边界,在妥协之下,底线之上,便都是可以接受的范围。除了伤害到孩子与他人,违反社会公德与原则的事需要严令禁止之外,在养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许多事情都不是那么绝对,偏左还是偏右,这是一个难以把握的度。我们无需因此过分执着,视情况而定即可。就算偏了,也有纠偏的机会。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善后。

实际上,善后本身也是一个教育的契机,把握好这个契机,就算我们犯错了,也可以借着错予孩子以滋养。没有谁是全能全知的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一个父母陪伴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享受这个过程,一切都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为人父母如何柔情地坚守底线?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守住底线,否则孩子就会很困惑,他会不断地试探我们。守住底线不是一种僵硬甚至暴力的行为,它可以更智慧,更轻松,甚至充满趣味。本着这样的原则,我们就能找到坚守底线的好办法。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以下的做法:

*了解孩子的特点、喜好与需求,顺势而为。孩子都希望被父母认可、欣赏,体验成就感、愉悦感、被认同感。鉴于此,让孩子来当警察监督大家共守底线,有时不失为很好的一种方式。当父母赋予他们某种责任时,他们往往比真正的警察还警察。

*情感上认同,行为上坚持。先认同孩子的感受可以化解孩子的对抗情绪,让他们有被爱的感觉,一个深感自己被爱的孩子较少恶劣的情绪,他们更容易沟通,更愿意合作。爱是消融一切的魔法剂。

*对事不对人。无论孩子做了什么样的事情,他都是好孩子,只是他的某个行为需要改变,某些事情不可以做。向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前提。“你怎么老是……”“你再……我就……”类似胁迫性的,攻击性的语言,都会消减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增加他对抗的力度。相反,另外一些表达方式会有更好的效果,如:“我理解你的感受。无论你做了什么事,我都爱你,但是,这个事情不可以这样,我们需要……”

*别把问题跟孩子捆绑在一起,与之对抗,而要和孩子联手面对问题。这会拉近我们与孩子的距离,让他更乐意接受我们,并借我们之力守在底线以内。

*说话算话,避免拉锯。

总之,坚守底线需要善巧,可柔可刚,需视情形而定。需要确定的是,柔,非毫无原则,刚,亦非剑拔弩张,重点在心。心若坚定,我们向孩子传递的自然是底线,心若犹疑,我们向他传递的便是两可信息,底线便形同虚设,他自然依自己的意愿取舍,因为,越小的孩子越是读心的大师,不可小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