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是怎样被逼出来的?
(2014-12-17 18:48:24)
标签:
育儿 |
厌学是怎样被逼出来的?
本文摘自《让孩子天赋自由》
一部分家长将早教片面地理解为让孩子早早地学习知识与技能,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出生不久就使用闪卡、上早教班,稍微大点再教识字、教算术、上各种兴趣班,今天听说这个方法不错,赶紧尝试,明天听说那个方法不错,立刻付诸实施¡¡若孩子某方面不如其他孩子,就焦虑得不行,开始到处打听解决问题的办法,琢磨怎样才能让孩子迎头赶上,并尽速超越。若孩子某方面比别的孩子强,则想着如何更好地开发,让他强上再强。对这部分家长来说,早教便是早早地教,丝毫松懈不得。结果,孩子很小就被逼得没了学习的兴趣,家长也更加焦虑,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于是,育儿成了一件让亲子双方都很不愉快的事情。
为了尽快见到成效,有的家长在教孩子时十分机械,那些做法让人听了忍俊不禁。比如,有的家长为了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捧着孩子的脸,让他看着自己对口形;有的家长长时间将孩子圈在某个角落,一而再再而三地确认他是否认识某几个汉字,而孩子,本认识的汉字也会乱说一气,有时说对,有时说错,让爸爸妈妈更加难以确定孩子究竟认识与否;有些家长粗暴地打断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将他强行拉回自认为对他有益的活动中,引发孩子的对抗,搞得自己也焦头烂额,不知如何应对……
若我们将“早教”片面地理解为“早早地教”孩子知识与技能,就必然忽视其他,再加上教不得法,不仅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帮助,反而会导致孩子早早地厌学,妨碍孩子的发展。
皮亚杰有个典型的测试,目的在检验婴儿对物体永存(即物体在被隐藏的状态下仍旧是客观存在的)的认知能力。研究人员给婴儿看一个球,然后将球放在一个杯子里,用东西盖住,反复进行,直到婴儿知道寻找这个杯子为止。之后,再将球放到第二个杯子里,同样用东西盖住,然后把两个杯子紧挨着放在一起(确保婴儿已经观察到球最后被藏在第二个杯子内)。结果,不满8个月的婴儿会到第一个杯子里去找球,而满8个月或更大的婴儿则会到第二个杯子里去找球。皮亚杰认为这是一个证明婴儿对事物还不具备完全认知能力的证据。
从这个测试可以看出,孩子的认知能力与他的年龄是有关联的。如果过早地填塞知识,孩子接受起来会很困难,甚至根本就理解不了。而且,若我们长期在孩子的能力达不到的前提下给他施加压力,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孩子必然会规避这些活动。厌学就是这样被我们逼出来的。
有次我碰到一个刚刚5岁的小女孩,聊起上学的事,小女孩不无焦虑地叹息:“到9月就该上学了,就没得玩儿了。真烦人!”
“上了学也可以玩呀!”我说。
小姑娘很沮丧地回答:“不行呀,上了学就会有写不完的作业。”
“你可以抓紧时间写,写完就可以玩了呀!”
小姑娘懊恼地回应:“抓紧也写不完。”
“那你打算怎么办呢?”我追问。
小姑娘愤恨地说:“我要把作业本撕碎,这样就不用写作业了。”
孩子的妈妈在一旁听到了,立刻给孩子“扣帽子”、“打棍子”,外加一大堆的大道理袭来,引发了孩子更多的对抗情绪。当孩子的对抗情绪生发时,妈妈的指责也升级了。最后,小家伙噙着泪,一脸委屈闭上了小嘴。
这样的场景,我见过不止一次。若将早教等同于早早地教,家长又缺乏足够的智慧去引导孩子,导致孩子早早便厌学就难免了。而且,过早地填塞大量知识,将孩子教化成一个容器,对孩子的成长实在是弊大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