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识字就是洪水猛兽吗?

(2007-12-10 12:06:17)
标签:

教育

育儿

记忆能力

分类: 早教杂谈
这是最近猪儿妈和我之间关于识字的讨论,贴过来,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讨论。
 
姜猪儿:
 
孩子是自己有想认字的要求,这个时候教她不是正好顺应孩子的发展历程吗!这应该和被动的灌输不同吧。
  我们必须去真正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孩子在这个阶段认字,仅仅是出于对文字如同图像的喜好,绝对没有想学习文字的意思,他对文字的理解是建立在图画、色彩、形状等基础上,而并非抽象的去理解文字的概念。从孩子的发展角度来说,这个阶段他最需要的是内心对世界的感性的认知和探索,不妨带他去多接触自然,多活动活动,和他一起做一些游戏,如果过早的让他沉浸在文字的世界,会导致孩子缺乏对人际交往的兴趣,缺乏动作的协调性,并在日后真正需要接触文字的时候,丧失对文字和学习的兴趣。从这个角度,作为家长,你需要选择让孩子过早开发智力(并不意味着将来的聪明),还是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在这个年龄段,有的孩子确实爱看书,但他们对书是整体认知的,也就是说,把书上的图画和字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的,把字看成是图画的一个部分,并不是单独对字产生了兴趣。这是孩子对书爱好的开始,家长不要误认为孩子对认字感兴趣,更不要产生要教孩子认字的想法,不然会使孩子失去对书的喜欢。这时候,家长要做的就是,提供一些好的图画书,书不要太多,让孩子自己看,不要去打扰她。另外,要顺应孩子的需求,当孩子提出要求时(比如让家长帮着讲故事、指读)就满足她,在帮助的时候,不要刻意教认字。
    
    刚看到一个新闻,对认字的问题有很好的帮助。新闻提到,根据日本长期的研究,有的黑猩猩在某些记忆能力上已经超过了很多年轻人。为什么,因为黑猩猩拥有图片式(或者照片式)的记忆能力,而人类由于过多的依赖文字,导致记忆能力的下降,同时,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古代的人都记忆能力比现代的人都记忆能力要更优越。所以,过早让孩子有意去认字,在发展规律上违背了自然的方式,将孩子从想象中抽离出来,同时,也必然存在一些长期的不可忽视的效果,象上面提到的记忆能力的下降。这已经足够说明很多问题了!
   指读是差不多年龄孩子的一个必然过程,不是认字敏感期.家长不要"得意"太早,适当选择合适的方式引导自己的孩子.耐心等待孩子4\5岁认字敏感期吧.
  
这期<<妈咪宝贝>>附送的图画书<<玩具回家>>里面的文字很大,很少,编者上面写了为了指读敏感期的孩子准备的,我还不知道有这个敏感期,所以想必豆荚现在不是处于识字敏感期,因此我现在是不会教她学识字的.
一位妈妈在李跃儿论坛上发贴贴过来的一些回复
 
以下是我的回复:

豆荚这段时间喜欢用手指指着字,然后我一个字一个字读过去.不仅是书上的字,食品的外包装袋,床垫上的汉字等等都是这样.
-- -----事实上我定义中的识字也和上述的差不多,我家的字卡倒是随时准备着.只是我不天天写..偶尔写一两张孩子兴致很高...上面的文章说得其实有道理.如果孩子一两岁认字太多.认字时间太长.肯定会影响其它方面发展..但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认定孩子不在识字敏感期就不可以接触了...有时候家长排斥一些东西.,是家长自己内心的一些观念问题,.文章中提到的孩子目前只是把汉字当图看..并不代表孩子就是识字敏感期来了..这话倒也是有道理,可是我们不能说孩子就一定须要汉字.但凭什么就认字孩子不须要呢?我们既然可以在食品包装袋上读一些字..只是读.不以认不认得为目的.只是感受.为什么又不可以不带任何目的的写一些字在卡片上看看读读呢?只要不是认得太多.认的时间太长.文中说孩子过早的沉浸在汉字的世界里对文字的依赖会增强.这是肯定有道理的.这么小的孩子能够多看几年的图画总比一个字一个字的去看字更好吧?但是..少量的读一些字..怎么可能让孩子沉浸在汉字的世界里呢?我坚持读字给孩子听.有时候发现猪儿对汉字也比较有兴趣.但也肯定是因为不是识字敏感期.所以他也没强烈表现出要识字的愿望.但我仍然坚持在合适的时候读给他听.只要他愿意听..不考虑是否认得.也不考他.猪儿现在看书仍然是看图不看字啊..也顶多就象豆荚那样自己指着念念....

既然用大猩的事例说明这个问题,说明我们多看图是有好处的.右脑专家七田真也说了要多看图...既然汉字也是一种图...为什么不可以看呢???


所以我总结一下.上面这文章说得是有道理的.但他是针对那些特别喜欢教孩子识字.而且喜欢去衡量孩子识字量的家长.让孩子识字识得多.,识的时间长的家长. 如果真的把识字都当成每天必做的一件事...而且量特别大.那孩子的快乐也无形中失去了...也肯定会影响其它方面的构建.所以我认定.这文章是针对那些对识字方面做法极端或者说有些过火的家长...但绝对不是说就不读字给孩子听了..过多的教汉字和适时适量的读字..不带目的的读字..是两码子事..家长如果懂浅尝辄止的话....又为什么不可以呢?所以我觉得短线总体上家长育儿不能光听专家的.专家说话,肯定都是去分析一些比较极端的做法.提醒那些以识字为目的.想尽早通过识字多来带领孩子进入自主阅读的那些家长.提个醒...要让孩子多去感受大自然.不要因为识字这件事剥夺了孩子玩耍和自主探索的机会...但不代表识字是一件多么伤害孩子的事..为什么不可以浅尝辄止????一点点..可以丰富孩子的世界..而不是阻碍他的发展...


我很想把我这段话回到李跃儿论坛你那贴后面....我绝对相信我说的是有道理的...


所以家长养育自己的孩子还是要有自己的主见,专家针对的是大多数家长和孩子.不是针对的自己的孩子!!~~~
 
林怡:

真高兴又看到猪儿妈的帖子。我一向不反对识字,琛琛就是很早就识字的,我没有觉得识字影响了他的想象力之类的。琛琛对文字产生浓厚兴趣的那些日子至今历历在目,记得那时候每天带他外出玩耍,他都会对随处看到的文字产生兴趣,还不会说话的他会不断地侧着身子歪过去,直到我把他看到的文字说给他听一遍,他才满足地将视线转向别的事物。况且,对文字的兴趣也绝没有妨碍他对别的事物产生兴趣,所以他的小膝盖上总是粘着墨绿的草汁,那是他在草丛里爬着去发现各种各样有趣事物的最有力的见证。

我一直认为文字只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图形,从文字的起源就可以看出端倪。人类的文字是从象形文字演化来的,象形文字本身其实就是图,即便现在文字的形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它仍然是带有“象形”的色彩的。文字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包含了线条和色彩,由线条又形成了形状,当然这个形状肯定是极不规则的,从这个特征来看,文字也不过是一个个不同形状的物体而已,它们一样具有其他物体的一些特征,当然也具有图画的特征。从这个角度来说,孩子认字跟认物其实没有任何区别。倘若抱着这样的态度去识字,我想是不会对孩子产生什么不利影响的。之所以会出现专家们提到的那些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家长过于功利,总是试图要让孩子早点认识文字,多认识些文字,以便早点自主阅读,于是,识字这个特别的认物的游戏就变成了一种压力,就不可避免地背离了孩子成长的规律以及他对文字产生兴趣的初衷。这也就是我主张识字要从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而不要很系统地去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类各种能力的发展会有个大致的规律,但是对于个体来说,他极有可能在某个方面偏离这个规律,普遍性与特殊性总是同时存在,相辅相成的,我们没有必要以普遍性来否认特殊性,也没有必要以特殊性来否认普遍性。早期识字有失败的案例,也有成功的案例,失败总是惨重的,让人无法接受的,所以失败案例的影响就会更加深远,也因此,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把失败的理由归咎于识字本身,却没有人去深究这个事实背后的深层的真相。我始终认为,一切都跟着孩子的感觉走,跟着孩子的需求走,并随着孩子的反应不断地调整我们的方式,我们给予他的就永远都不会错。

 

姜猪儿:

虽然孩子有许多敏感期,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非得等到敏感期来了我们家长才开始某些事情。

难道在孩子对某些东西不敏感时就不可以提供给孩子一些环境了吗?比如识字。一岁多两岁的确不是识字的敏感期。难道我早些为孩子准备一个识字的环境不可以吗?难道让孩子只是接触一下也不可以吗?这么小的孩子。只要家长做得不过头。。。是不可能去系统的去学习某些东西的。只是感受。既然是感受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为什么认定所有孩子的敏感期都是那个时段?难道敏感期不可以提前到来啊?还有。这个敏感期到底是如何定义的?怎么样才叫敏感?

这些我都不是很清楚/。我只知道。我在猪儿一岁多时提供过识字的环境。

因为量少时间短。因为方式有趣。所以没有限制其它方面能力的发展,所以。两岁不到的孩子,看见外面的字有时候会主动要求我读一读。读完后,他非常满意的笑了。当然我很少主动指着某些字告诉他这些怎么读。只是偶尔,如果因为看读字而失去观察其它事物的机会。多可惜啊。。但是一点点的主动。不是不可以的。发现其它万事万物让孩子觉得户外活动很有趣。难道户外的汉字不是万事万物的一个元素吗?只是家长注意不要过分主动。不要顾此失彼。因小失大罢了。。懂得适可而止才是最重要的~现在猪儿出门活动,会观察到许多他不认得的东西发问。这其中也包括了汉字!我们不排斥万事万物中的一切。为什么要去排斥汉字呢?过犹不及,只要懂得适可而止~~~我觉得不仅影响不了孩子什么~反而对孩子有一定帮助~

我复制有一位家长的一段话。其实我觉得也是有道理的。

如果确实能做到“适时适量”“不带目的”“不考虑结果”也不“考查”,那么指读一些汉字当然不会有什么危害。

如果这是发自内心的态度,而不只是辩词。

但我怀疑,见到食品包装袋什么的就去指读上面的字,这种行为真的是不带目的的吗?
在孩子眼中,食品包装袋以及上面的图案和文字,是一个整体。在他的认知中,他要观察去体验的是这一个整体。
当他注意到其中的一个部分,需求了解时,大人应该提供帮助。
但他注意到的东西,一定是字吗?
有可能是包装袋的材料,可能是手感,可能是光泽,可能是色彩,可能是某个图形,当然,也可能是字。
但不会每次都是字。
一见到就指读上面的字,这实际上是扰乱了孩子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剥夺了自己主动注意的机会。
而主动的注意,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大人的指读,牵引着孩子产生被动注意,看上去好像也没有什么危害,但实际上是一种干扰和破坏。
如果真的完全“没有目的”“不在意结果”,那么根本就不会产生这种刻意指读的行为,而只会在孩子提出问题时,回答他,这是什么字,这是什么图案。
这种指读,其实还是对孩子的识字量有深层的期待,有着功利的目的的。

只提出这一点异议,其余的观点,都很赞成。
但试问。如果家长连识字的环境也不去准备,孩子突然会有一天特别喜欢这些汉字?到了这个时候是不是就是识字敏感期来了?如果我们提前准备识字环境就一定代表我们家长是有目的的?未必!只有那些过分主动的教孩子太多汉字的家长会有目的,我很清楚我自己,至少我保证我自己是没目的的,纯粹就是让孩子多感受一样东西,我们能感受英语,感受艺术世界,难道汉字不是艺术????为什么不可以早些提供提供环境让孩子感受?仅仅只是感受!上文中家长提到的看见包装纸,家长一来就不顾及孩子自己关注的包装纸的其它特点。一开始就非常主动的读上在的字。这个肯定不好了,长期这样。肯定是一种干扰和破坏,别说看汉字。就是陪孩子做其它事时。一开始就不管孩子的想法就主动的去牵引孩子,。这肯定不可取的。但读包装袋或其它东西上的字这件事本身是不代目的的,只是要选择在合适的时候读。也不要用一个非读不可的目的去指引家长自己~总之我觉得家长育儿永远都要记住退而求其次~~~但不代表我们不可以读上面的字~说来说去还是不是一件事本身的问题。是家长心态和方式的问题~我认定这一点!
 
林怡
 

我坚持认为,如果没有任何准备,孩子就不会有任何发展。孩子为什么会提问题?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孩子他能提出问题来吗?还以虫虫为例,一个三岁多的孩子能问出“为什么有的东西很重,不会沉到水里,有的东西很轻,却会沉到水里?”这么深刻的问题,而很多孩子到五六岁,甚至七八岁也未必见得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这说明了什么呢?孩子的心思实际上是非常难以猜测的,我曾经发过一个帖,里面说到我一个朋友家的孩子,他表达出来的意思跟他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比如,他说“楼梯”并不代表他指的就是楼梯,或者他要爬楼梯,实际上他表达的意思有很多,当然包括了指代楼梯和爬楼梯,但是他也还有别的意思,比如他要够高处的东西,他要上到一个有高度的东西的上面等等。爬楼梯可以提高身体的海拔高度这个经验帮助他把楼梯的概念拓展了,所以他关于楼梯的解释就会非常丰富。如果我们不帮助他理清这些关系,他将来的生活经验中也没有人去引导他分清这些区别,我相信,他将来就会一直把楼梯的概念按照如此的方式延续下去。可能有人要说,我们没有人告诉他这些概念,但是他某一天也突然就分清楚这些概念了。确实,我们可能没有很刻意地“告诉”他这些概念,但是在与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必然会将这些区分在我们的言谈话语中体现出来,而这个过程虽然不是刻意的,但是这仍然是一种无形的引导,只是因为我们没有刻意而被我们忽略掉了,于是就以为他无师自通了。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很多这样无形的引导其实都被我们忽略掉了。

至于包装盒的话题,我想它也跟“楼梯”的问题同样复杂。孩子拿到一个包装盒,他会对这个包装盒的质地、色彩、形状、上面的图案、文字产生兴趣,但是至于他究竟对什么更感兴趣,那不是我们随便就可以断定的。谈到这个问题,我想先来谈一个很有趣的事实。实际上,孩子1岁左右开始,他会非常关注一些特别细微的东西,所以很多孩子看绘本,他并不关注画面的整体,相反,他会对画面中某个特定的小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记得有个绘本,忘了叫什么名字,里面画了一只跳蚤,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这个跳蚤也在不断地变换位置。很多孩子对故事的主角熟视无睹,偏偏对这只故事里根本就没有提到,仅仅是图画中一个小点缀,而且小得很多大人根本就没有注意到的小跳蚤发生兴趣,并且从头至尾都在绘本里找这只跳蚤,这个事实又说明了什么呢?我们又该如何来剖析孩子的这种行为呢?

父母给予孩子任何东西其实都是可以的,关键是你能不能理解孩子的心思,有没有耐心细致地去观察孩子,跟随他的手指,他的眼睛去发现他内心的世界。既然孩子可以对包装盒的诸如形状质地等特性感兴趣,他当然也可能对包装盒上的文字感兴趣,他究竟对什么感兴趣,这是没有定论的。而且即便你知道他对什么感兴趣了,如果你不帮助他将这种感受与某些概念联系起来,他自己是不可能生而知之的。比如他接触到的包装盒是光滑的,如果你不给他光滑这个概念,他就永远没有可能将这种感受与光滑联系起来。更何况,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感兴趣的重心也不一样,所以就没必要非要以一个既定的规则来指导父母,或者衡量所有的孩子。比如琛琛,还在他不会说话的时候,他就会对包装盒上的文字感兴趣,当然也包括对上面的图案、色彩,包装盒的质地形状等感兴趣,如果你没有讲到某个部分,他会持续地用手指着,眼睛看着你发问,直到你把所有的元素都讲到了,他才肯罢休。如果孩子有这样的表现,难道我就为了怕打扰他而保持沉默吗?孩子究竟对什么感兴趣不是我们说了算的,衡量的一个标准就是看孩子对待我们答案的态度,如果我们的答案让他觉得很满足,那我们多半就是做对了。

人类虽然有那么多年的历史,我们的科技也已经高度发达,但是我们对于人类自身的研究其实还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很多既定的研究都是更多的建立在成人和比较大的儿童的身上,尤其那些问题儿童,比如有智障的儿童,真正对正常的儿童尤其婴儿开展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加上婴儿不会表达自己,就更导致了这种研究的局限性。专家对孩子的研究相对来说都是比较表层的,他们没有可能天天跟这些孩子在一起,观察他们的一切,即便采用一些真实可靠的样本,他们也只能是每隔一段时间做个调查或者测试,这种研究本身就已经带有了局限性,而孩子的发展有时候是跳跃性的,他会在某个时段,经过一个时期的积累突然有个飞跃,积累的过程只有父母心里清楚,别人是看不到的,大家看到的都是那些外在化的已经产生飞跃的东西,所以真正最了解孩子的不是专家,而是父母本身,而且是那些了解孩子,孩子的一切充满热情的父母。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我们是处在一个完全没有被引导的环境中长大的。按说,那种环境应该是最不受打扰的环境了。但是,我自己,包括我当年的那些小伙伴,他们并没有因此比别人更具有想象力与创造力。我小学与初中的同学,还有儿时的很多玩伴,他们至今还在农村窝着,过着很清苦的日子,对世界的变化也处在一个相对比较漠然的状态。我不是要批评这个有什么不好,更没有歧视他们的意思,相反,我十分尊重他们,因为他们的纯朴、勤劳、善良等诸多的美德。我想说的是,他们的不受打扰的环境并没有带给他们特别的好处。相反,倒是我上高中以后,我高中的同学绝大多数都是城里人,他们得到父母更多的引导,这些同学绝大多数如今都已经小有成就,无论思想意识还是别的,他们之间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他们也显得更有创造力与想象力。这不仅仅是我那一代人的特点,现在的农村其实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虽然确实有不少农村的孩子很优秀,但是大多数农村的孩子还是一如我当年的那些小伙伴一样,显得更缺乏想象力与创造力一些。我想,我当年的那些小伙伴之所以有这样的人生应该不会是因为被打扰太多,而恰恰是因为被打扰太少的缘故吧。

 

姜猪儿:

孩子的一切能力.想象力.提问的能力都基于万事万物.如果说我们等待孩子提出问题再回答他.不要过分的先于孩子就主动的去引起孩子的有意注意这点是对的..那么.如果我们从不主动的..一点也不主动的告诉孩子一些基本的东西..孩子的问题从何而来??????????我们又何以解答????

知道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东西.会引发思考问出更新的问题~~~从而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只是家长要注意方式~首先选择的是尊重孩子.....但不代表我们总是等待着孩子的一切表现~~~~

我觉得.家长总是过分主动的去牵引孩子..这样的孩子状况肯定是比较糟糕的...但是我无法想象一个家长若只是等待着孩子..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后果~~~ 一直有家长可能认为,我们的积极主动就是在扼杀孩子的能力..何以见得????如果真是这样...还是家长方式不对~~~为什么我们不在这二者间找到平衡点?????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我们是处在一个完全没有被引导的环境中长大的。按说,那种环境应该是最不受打扰的环境了。但是,我自己,包括我当年的那些小伙伴,他们并没有因此比别人更具有想象力与创造力。我小学与初中的同学,还有儿时的很多玩伴,他们至今还在农村窝着,过着很清苦的日子,对世界的变化也处在一个相对比较漠然的状态。我不是要批评这个有什么不好,更没有歧视他们的意思,相反,我十分尊重他们,因为他们的纯朴、勤劳、善良等诸多的美德。我想说的是,他们的不受打扰的环境并没有带给他们特别的好处。相反,倒是我上高中以后,我高中的同学绝大多数都是城里人,他们得到父母更多的引导,这些同学绝大多数如今都已经小有成就,无论思想意识还是别的,他们之间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他们也显得更有创造力与想象力。这不仅仅是我那一代人的特点,现在的农村其实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虽然确实有不少农村的孩子很优秀,但是大多数农村的孩子还是一如我当年的那些小伙伴一样,显得更缺乏想象力与创造力一些。我想,我当年的那些小伙伴之所以有这样的人生应该不会是因为被打扰太多,而恰恰是因为被打扰太少的缘故吧。
------------------------- ----说到我心里去了~真的很有道理..我感觉有些家长太多虑了~~~生怕打扰到孩子似的..我感觉在我们有一个想法时.第一.观察孩子,.体会孩子内心真实的须要 ..第二.为他提供顺应兴趣的环境 让孩子淋漓尽致的发挥..第三.家长如果有想法..给自己留十秒钟时间.想想.要不要这样引导..这样引导.会不会成为指导????这样的引导会不会将孩子的兴趣延续下去??这样的引导,.会不会将孩子正在进行的探究打断?其实这些问题.在十秒钟内.是完全可以做出判断的.只要家长足够敏锐.足够了解你自己的孩子~~~~~如果在引导之前想清楚了这些..难道你还会打扰到你的孩子????????

 

林怡:

东尼.博赞,英国大脑基金会总裁,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在人类大脑潜能与学习法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独创了思维导图的思维模式,在世界各国引起轰动。东尼.博赞在他的著作中特别提到:“我们的大脑最初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在任何学习方式中,模仿是最基本的工具,也是我们的大脑获取知识架构的方式。有了它,我们才能添加我们自己独特的创造力。”东尼.博赞系统地研究了爱因斯坦、爱迪生、贝多芬、达芬奇等众多各个领域的大师思维的模式,结果发现,他们独特的创造能力都基于模仿,没有模仿,就没有他们后来的杰出成就。很多世界级绘画大师,他们都是从临摹别人的作品开始渐入佳境的,没有这个模仿的过程,他们就会跟我们很多不会画画的人一样,拿起画笔就无从下手。孩子天性就是喜欢模仿的,正是通过模仿,他们才在短短的3年之内学会了至少一门语言,学会了爬行站立行走就餐等各种各样在我们看来很简单,但是对他们来说非常不容易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学会了思考。给孩子模仿的机会难道不是一种引导吗?父母根据孩子的状态,不断调整自己跟他交流与互动的方式,他就会获得更多模仿的机会,模仿到更多的东西,只有他的模仿达到某个层次,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他才会在这个基础上有所创新,这是人类大脑发育最基本的特征,否则他的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知道来自哪里?我不明白,究竟有谁有这个能力让他跳跃性地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