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亲子教育父母亲子育儿暴力 |
分类: 早教杂谈 |
父母茶坊
宝贝挨打,教他打回去吗?
时间:7月25日晚
地点:星座茶苑
主持人:紫沫
特邀专家:林怡
现场嘉宾:敏妈(公务员)、朔爸(公司董事长)、康康妈(全职妈咪)
网络连线嘉宾:云在天上(科研工作者)
主持人:
大家好,我是紫沫。欢迎来到“父母茶坊”。今天我们要谈论的是一个很多父母都很关心,也感到比较困惑的话题——宝贝在外面挨打,需要教他打回去吗?
我们都知道,孩子们之间打架、争抢是常事。有的孩子天性比较温和胆小,常常受那些小霸王欺负。如果小家伙总是受到欺负,长此以往,他会不会变得越来越窝囊怯懦呢?为了帮助孩子更好的发展,我们有必要教他打回去吗?
《妈咪宝贝》记者在某小区拍摄到的场景——
三四个孩子在小区的花园里很开心地玩耍。A小朋友动作比较慢,胆子比较小。B小朋友动作迅速,看起来也更虎头虎脑。A小朋友看上了摇摇马,兴高采烈靠过去,正要往上爬,B小朋友早抢了上去,一把把A推开,自己爬上去先摇开了。A委屈地含着泪,大哭起来。B听而不闻,继续玩耍。A越发大哭。A妈只好把宝贝抱起来,去了别的地方。A被秋千吸引住,止住了哭。谁知,A刚靠到秋千旁,B又抢了过来,甚至还打了A一下。新一轮哭闹又开始了……
主持人:
类似上述的场景,如果孩子总是受到欺负,并且每次都像个小受气包似的只知道哭,不敢还击或者不知道怎么样争取自己的权利,你们会怎么处理这个事情呢?
朔爸:
遇到这样的事情,我觉得处理的办法只有两个。一个是,如果对手比较强大,赶紧躲远点,免得自己的孩子吃了亏。如果对手跟孩子势力相当,那就教育自己的孩子:“别人第一次打你,大声训斥他:‘不许打我!’同一个人第二次打你,就对他说:‘住手,再这样我就打你了。’同一个人第三次打你,什么都不用再说了,直接给我狠狠地打回去。”
敏妈:
我不太同意朔爸的做法,我认为孩子之间的打斗很正常,不需要去干涉,尤其没有必要教他打回去。作为父母,自己的孩子挨打了,我想每个人都会很心疼的,但是,如果我们冷静下来想想,孩子的世界其实也相当于一个小小的社会,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来自不同家庭的小伙伴,遭遇各种各样的问题。谁也没法给孩子一个绝对纯净的世界,不如就放手让他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慢慢地成长,让他明白,他将来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社会,有的人很友善,有的人则很霸道,他需要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我们要相信孩子,他会自己找寻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康康妈:
基本同意敏妈的看法。如果孩子之间发生争斗,我一般都不会太管的,只要没有危险,我还是会给他们提供更多自我处理问题的机会,除非他们的争斗升级,可能会给彼此带来伤害,或者有很多别的我无法容忍的原因出现。比如,假定自己的孩子挨打了,对方孩子的家长却在旁边无动于衷,甚至还有点暗自得意的神情,那我的心理绝对会很不平衡的。这个时候,我肯定不可能平心静气地等待孩子自己去处理,而是一定会把孩子带走,然后对孩子说:“以后不要跟这个小孩玩!”惹不起,至少我们躲得起。
主持人:
现场的嘉宾都谈了自己的看法了,我们看看网络连线的嘉宾都说了些什么吧。
云在天上:
我认为孩子喜欢打斗,责任首先在父母。孩子毕竟年龄小,不懂事,他们需要依赖父母的指点与言传身教来引导和帮助他们分清是非曲直,因此,父母的干涉是必需的。如果我的孩子受了欺负,我会考虑去找对方的父母,跟他们协调,一起来引导和教育孩子,同时,我也会指导我的孩子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应对。
主持人:
这些做法听起来都挺有道理的。那么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处理这个事情,才能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帮助呢?我们还是来听听林老师的建议吧。
林怡:
只要没有危险,我比较倾向于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在跟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孩子会尝试通过不同的交往方式来达成自己的目标,并且在这样的尝试中获得越来越多的社会交往经验。如果我们给孩子提供自己处理矛盾的机会就会发现,他一直都在进步,他的进步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来:
1.
2.
3.
4.
……
不管孩子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处理这样的矛盾都是一种进步,都对他将来走向社会有帮助。当然,在孩子们之间发生争端的时候,我们最好在一旁静静地观察,随时掌握事态的发展趋向,防止各种意外发生。毕竟孩子没轻没重,不定会发生什么事情。
康康妈:
不好意思,打断一下。听了林老师的一席话,我对自己的做法更肯定了。不过,我心里还是有些疑惑。如果孩子总是受人欺负,而父母又不教他强硬一点去跟人抗争,会不会导致他将来走上社会后比较缺乏自信,变得比较窝囊或者畏缩,甚至导致他将来惧怕走出家门呢?
主持人:
据我了解,康康妈的这个问题很普遍,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的想法。非常希望听听林老师的想法。
林怡:
就像敏妈说的那样,孩子的世界也是一个小社会,但是,这个小社会跟成人所处的社会还是有着天壤之别的。3岁前孩子的世界尤其如此。所谓受了欺负的感觉,那更多的是我们成人看了他们之间的打斗之后的感觉,而不是孩子本身的感觉。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
1.
2.
3.
……
孩子之所以出现上面这些行为,并不是他自虐或者虐待狂,也不是他没有骨气,而是因为在他的心目中,他喜欢的人就跟他喜欢的玩具一样,他怎样对待他喜爱的玩具,就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他喜爱的人。他们之间的打斗有时候可能会让我们成人感觉很不舒服,但是对他们自己来说,它仅仅是一场有趣的游戏。
在打架与挨打这件事情上,孩子们通常都是比较健忘的,因此他不会长久地记住某个小朋友欺负了他而拒绝跟人玩耍,或者害怕走出家门,变得窝囊畏缩。孩子惧怕走出家门更多地跟父母对待这个事情的态度有关。如果父母对这个事情反应过于激烈,显得大惊小怪,孩子就很容易受到父母这种态度的影响,觉得走出去跟小朋友玩耍充满了危险,那倒真有可能导致他惧怕走出家门。
朔爸:
对于这个问题,我还是有些异议。有的孩子天性就比较富于攻击性,到哪他都喜欢攻击人。如果自己的孩子出去受到欺负,只知道躲避或者退让,他就会觉得你软弱,就会更加变本加厉地欺负你。我觉得,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孩子就会惧怕这个外部世界,失去跟人交往的兴趣,甚至有可能会给他心理上带来一些不良影响。对待这类小霸王,最好的方式就是教孩子狠狠地打回去,一次把他给打怕了。再说,如果孩子没有养成反击的习惯,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他就只有哭泣的份儿,那岂不是很糟糕的事情?
主持人:
朔爸的话听起来也挺有道理呢。处理这个问题,有时候还真的不那么好拿捏哦。大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方式才是最好的呢?
敏妈:
我还是不太同意这种说法,如果我们在孩子还分不清是非黑白的年龄教他打回去,他很可能养成任何时候都靠拳头来解决问题的习惯,并且,他会误以为只有打架才是解决问题的惟一办法。长期这样下去,他就会走向我们期望的反面。况且,如果他遇到强硬的对手,也不自量力地去跟人对抗,他受到的伤害就会更加惨重。毕竟孩子有时候是分辨不出这种势力强弱的。
康康妈:
我也觉得不适合教孩子打回去。他们长大后需要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需要针锋相对地跟对手斗争,也需要有能屈能伸的策略,不管什么样的处理方式都是各有千秋。有时候,斗争是最好的策略,也有的时候,规避才是最好的策略。况且孩子将来走向社会需要的也不是蛮力,而是智慧与能力。很多的事情并不是蛮力就可以解决的。因此,与其教孩子打回去,不如教他采取别的更安全的方式来应对蛮力。
主持人:
大家交流了这么多,给我不少启示。林老师,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林怡:
正如朔爸提到的,我们确实有必要培养孩子勇敢面对蛮力的这种勇气。如果孩子总是受到伙伴的排斥与欺负,这个外在的环境就会带给他一种无形的压力,导致他产生一种社交恐惧心理,甚至会导致他自卑、封闭。孩子敢于打回去的这种勇敢的气势,有时候确实在遭遇小霸王时很管用,很可能把他给吓回去。但是,我仍然不太主张教孩子打回去,尤其教3岁前的孩子。正如敏妈和康康妈谈到的那样,教孩子打回去可能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他可能被更强硬的对手打伤,他会打伤别的孩子……而且孩子们将来需要面对的也不是一个充斥着蛮力的社会,而是一个需要更多智慧与策略去应对的社会。实际上,除了打回去这个方法之外,孩子还可以选择别的更好的方式来摆脱面临的困境。
主持人:
林老师,那您就赶快给我们介绍介绍这些摆脱困境的方式吧!
林怡:
帮助孩子摆脱小霸王欺负的方式有很多,我们简单地列举几个:
1.学习规避。比如,家人可以配合来一场演练,让孩子在观察家人行为的过程中悟到正确的规避的方式。当然,与此同时,还可以跟孩子玩一些追与逃的游戏,帮助他学会敏锐地判断对方的企图,灵活地躲闪,避免自己受到伤害。
2.注重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帮助他拓展思路,想到更多更好的游戏的点子。这样的孩子通常会在小伙伴中有更高的“地位”,不太容易被欺负。
3.帮助宝贝更好地体察他人的情绪,让他意识到当小霸王处在什么样的情绪状态下会比较富于攻击性,那么他就会聪明地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一旦发现这样的苗头就及时规避,或者通过改变游戏方式来扭转局面。
主持人:
大家谈了这么多,让我获益匪浅。看来宝贝挨打,教他打回去不是最好的方式,最好的还是那些比较安全的非暴力的方式。好了,今天的话题我们就聊到这里。感谢林老师,感谢各位嘉宾。读者朋友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