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孟母三迁早教人渣凉水 |
分类: 早教杂谈 |
正如lh说的那样,一个人的天赋确实在他的人生道路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天赋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决定一个人走出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其实更多地取决于他的综合素质。早教这个概念一直都被很多人所误解,将它简单地等同于智力开发。其实不然。早教有它非常丰富的内涵,它当然也包括智力开发,此外还有情商、品德、习惯……记得我高中有个同学,天赋应该是极高的,天天在课堂上打着呼噜,居然以特别优异的成绩考上清华,但是毕业后也没有听说他有多大的发展,我个人认为之所以如此,首先因为他情商发展得不太好。早教实际上是个全方位培养宝宝的过程,如果不把这个概念澄清,很多人都会把早教的重心放在一个“教”字,然后把这个“教”字解释成灌输,那么我们就会走入早教的两个极端的误区——一是干脆不教,二是拼命地填鸭。
我很赞同雪茄关于家长们要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地生活,潜移默化影响宝宝的观点,但是雪茄所说的环境跟我提到的环境涵盖的范围是不一样的。我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就是指的家居环境和外部的物质环境,即由父母给宝宝营造的一些能够刺激他各种感官“原材料(这些原材料包括刻意为宝宝准备的,也包括那些居家必备的,或者父母因为某种爱好而刻意添设的)”组织的环境。人文环境包括家人的待人接物的方式、对待生活的态度、性格脾气、对宝宝的期望、家人自身的素质,以及家以外的文化氛围、风土人情、因为历史原因而积淀下来的种种因素……这些外部的环境对宝宝的成长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环境带给人的影响有两种,一种是给他正面的影响,一种是给他负面的影响。比如,如果父母是人渣,他看到周围人群对他父母都很唾弃,他会觉得很难过,进而会恨自己的父母,对父母的那种行为很唾弃,他就可能朝着跟父母的行为方式相反的方向转变,他甚至有可能成为人杰。还有一种可能,父母是人渣,他可能也会认同父母的这种生活方式,自己也变成人渣,或者他因为父母这样,他就会自暴自弃,也变成人渣。
而且人的行事方式更多地受习惯所驱使,如果养成了习惯,即便他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好,或者对自己不利,他也没法控制自己,就好比有人抽烟,他明明知道抽烟对自己的健康有害,但是他还是无法控制。只要过那么一段时间,他就会不自觉地摸出香烟,打火机来。相反,如果他养成的是一个好习惯,即便外部环境不好,他也很难随大流,去做一些违背他习惯的事情。比如一个从小就养成了垃圾一定要扔垃圾桶这样一个习惯的人,他长大后即便看到很多人都往大街上扔垃圾,当他不得不把垃圾扔大街上的时候,尽管那堆垃圾并没有因为他扔了这一点变得庞大很多,但他还是会受尽煎熬,难以下手。如此说来,早期的教化还是要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再比如,我们观察一个人的一些行为,就大概能看出他小时的环境。比如一个不喜欢关灯的人,他肯定小时候就没养成关灯的习惯,之所以没有养成这种习惯,一种可能是他小时候住的地方不用交电费,家里人没有给他提出这样的要求,或者每次关灯都有家里其他人包办,他从来就不用考虑要关灯的事情。记得我小的时候,我母亲总是教育我,凡事要礼让,所以我到现在也是这样,凡事让着别人。母亲说坚决不能说脏话,我到现在就是脏话说不出口。即便恨一个人恨得牙痒痒的,也说不出脏话来。
孟母三迁一直都是美谈,但是我要说点相反的意见。确实,有时候,大环境是我们个人无法改变的,但是,如果因为大环境我们无法改变就想方设法去回避,那么三迁恐怕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不管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这个环境总会有他不足的地方。比如在国内,因为国民整体素质偏低,走到哪儿你都能看到有人扔垃圾,随地吐痰,去饭店或者其他公共场所,听人说话,你常常会误以为他们在吵架,你想要低声都不可能。当老外们很诧异地看我们的时候,我想不少人都会有一种很惭愧的感觉。但是,如果因为这样的一个环境对宝宝产生不良影响我们就去回避,难道我们来一场举国乔迁的运动不成?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教会孩子判断是非,明辨善恶,帮助他成为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如果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至少能给他一种很好的内部小环境,或者即便他的外部环境不怎么样,但是父母能教他明辨是非善恶,他也会受父母给他的这个小环境的影响,朝着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我说的环境的作用包括早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