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东篱菊也香 |
初习普洱,易为表象所蔽。闻,此茶的香气多好。高香扑鼻,实为台地烘青之茶。看,这汤多亮,实为用料粗老,发酵低所致。品,这茶茶气多么强劲,实则苦涩难当。
不为香所蔽,勿为色所扰,茶之臧否,存于口决。
这一度成为识茶辨茶的不二法门。
然饮茶日久,每每嗅香,渐渐有了初步的判断。慢慢体会到,闻香亦可识茶。
每泡茶的茶汤每每细细端详,茶汤中的质感,透感,色感亦藏有玄机,慢慢体会到,看汤亦可识茶。
推而广之,看叶底可识茶,闻饼面之干香可识茶,等等不一而足。只是功夫深浅而已。
近日,友赠熟茶一饼,密布金毫,条索清晰,色呈黄褐。余未饮而断之曰,茶不老,汤必亮,水中必无甚滋味。试茶,皆中。
友惊,愿闻其详。色呈黄褐,轻发酵之故。条索清晰,乃轻揉捻,轻发酵且未上重模之故,加之以金毫撒面,凡此种种,皆迎合之举。夫浮华于外,必失根本,故滋味尽失。
前一篇:普洱十年絮语之二:十年三易
后一篇:戏说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