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泡拾缀之七:一闷定乾坤
(2010-04-22 10:22:37)
标签:
杂谈 |
前面罗罗嗦嗦说了不少关于冲泡的细枝末节,大体还是要把茶泡的好喝。但如此便以为这便是泡茶的全部,却有了重大的缺失。
泡茶,还有重要的一面,是要识茶。在很多的粉饰之下,有时很难区别,哪一个茶才是好茶?
普洱茶台地、荒地、古树分辨起来已很不易,再加上山头,年份,仓储,等等因素,更加得扑朔迷离。
识茶很难,正如识人。
然识人有法。有一部奇书,唤作“长短经”,就识人、任人有专门的论述。其中,“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 “远使以财,以观其廉;告之以难,以观其勇。”等等。总体而言,在非常态下来观察人的表现,则容易看清楚。
识人如此,识茶亦然。此中秘诀亦然。要在一个非常态下,来看茶的表现,则更容易分辨茶的优劣。
无论什么茶,最难过的一关,便是长时间的闷泡。有时候,两款茶难分优劣,便可同时来个5分钟的闷泡,出汤再品,往往是判若云泥。
常规的冲泡,通过调控水温,投茶量,冲泡手法的细微变化等等,都会掩盖和规避一部分茶本质上的缺憾和仓储的问题。然,5分钟的闷泡之后,茶性,仓储,制程等便会如实地展现。
凡无异味、杂味、水不浑浊者,便已是过关的茶了。如果闷泡之后,涩感很轻,或虽有轻微涩感,但很快便可化开,苦虽重,但不凝结,这便是难得的好茶了。当然,有的茶,在闷泡之后,精神淋漓,质重韵长,一闷之后,还能经得住再闷,则可誉为“神品”矣。可到此境界者,非古树而不能,尚需辅以优良之制程,精心之仓储。
石涛论画曾曰,太古无法。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泡茶亦然,泡茶之法,立于一闷泡。此法虽易,然实为根本。
需要提醒之处,此法为识茶,断茶之法,并非日常饮茶之法,不可不用,但不可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