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儒学,最近舆论比较热闹。朋友中也有很多的争论。经常听到的观点大致认为,中国之落后,不求进取,大体要归罪到儒家的身上。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被很多朋友所不齿。
我听到后,大体会摇摇头。摇头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发现,在对儒家的思想进行批判的时候,大多的朋友首先是没有系统地看过“论语”,其次是对“论语”里的很多意思,是“想当然”。
那这句很有名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说,我听到朋友最多的观点是,这句话强调绝对的服从,君就是君,臣就是臣,老子就是老子,儿子就是儿子。
真的是这样吗?
先来看看原文。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孔子的意思是说,做君主的要做好君主,最臣子的要做到臣子的本分;当父亲的要当好父亲,做儿子的要做到儿子的本分。
猛一听,会觉得这话说得没什么意思,但是,如果细细想来,会发现很深刻。
给博友讲个在工作中的例子。我们在参加集团公司的会议的时候,集团公司的总裁,在大会上讲,如果,集团公司把集团该做的工作做好,各省公司把各省公司该做的工作做好,各市公司把各市公司的工作做好,我们的工作才会真正的搞好。
呵呵,这话好像是废话。其实不然。这话说得很有水平,其实,和“孔子”的观点是一致的。实际的情况是,集团自己的工作没做好,把手伸到了各省的管辖范围。各省也是很难搞清楚哪些是自己该做的,哪些是市公司该做的。市公司就更加无所适从了。其实,在组织的层级里,能够搞清楚层级的界限,对于任何一个组织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职权范围尚且很难搞清楚,做好就更是难上加难的事情了。
所以说,孔子讲的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也同样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看上去很简单,实践起来,却很难。
这样的观点,应该是千古不易的。西方在近代的工业化大生产中,通过实践的摸索,逐步在向这个理想的境界靠近。
对于“论语”,我读了几年,看了若干遍,结合自己生活,工作的体会,越琢磨越有味道,越是经历的事情多,越是认可。读论语,每个人的反应是不同的。先人把听到论语的人的反应大体分成三种。一种是听到了无动于衷,没有什么反应;一种是好像若有所思,然后是会心的一笑;还有一种是听到了,手舞足蹈,喜不自禁。
我曾经把自己的一些从论语中得到的知识和一位有多年管理经验的朋友交流,朋友听后很是叹服。原来,多年工作的体会,早已在论语里说到了。西方公认的搞管理的教父德鲁克,我个人以为,思想和孔子的思想大体一致,可以称为“西方的孔子”。
德鲁克老先生在“卓有成效的管理”一书中,开篇即说,一个人能管理好另外一群人,这件事情从来就没有被验证过,我们现在,唯一可以验证的就是,一个人可以管理好自己。
管理好自己成为的德鲁克认为的管理的基础。在儒家的思想里,变换了一个说法,叫做“修身”。呵呵,最后达到“治国,平天下”。好多企业管理不好,是因为管理者没有“修自己的身”,而是去“修员工的身”。结果,如同腿脚好的人,跑错了方向,离目标越来越远。
我把我的体会和我的朋友做过多次交流。学哲学的朋友说,很多大家,最后都皈依儒家了。梁溯溟在谈话录中认为自己的思想其实就是儒家和佛家的思想,熊十力研究了多年的佛家,认为人终究不可能脱离社会,最后还是信服了儒家的思想。在冯友兰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价值判断中,也只有儒家才算得上符合这一标准。
我一直有个建议,做为一个中国人,对于过去的东西,最为紧要的是,先了解,然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迟,能够有创新更好。不过,两千年了,在思想上的真正的创新,还没有。越看书多,越发现,原来,古人早已都说过了。
我个人的体会,如果认真地读了“论语”,哪怕只是读懂了其中的两三句话,并且身体力行,便可终身受用。
关于这个观点,我将在下一个日志中做个解释。时间有些晚了,话说得太多了也不好,“过犹不及”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