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周,赴杭州。球其实是打了一场的,西湖国际。奈何球场蓝梯方才6300码,如此长度便觉得不很过瘾,金梯的长度到是合适,球场方面说,如果出示差点卡的话,才可以。心中的懈怠是肯定有了的,更为要不得是,那日,想要炫耀的心理占了上风,朋友打球时间不长,知道我来很是欣喜,说要学习学习,口上虽说哪里哪里,心中却已然要好好地展示一下。
球场虽短,确也有想不到的地方。果领,这西湖国际的果领草宽大,赫然可见,任我使出多大的气力,总是不到,全场有几个三推是记不清了。打到后面,居然看线,用心的想法都没有了,只是想着赶紧推完了事。果领上的暗线也让我吃了苦头。成绩可想而知,只是以95杆收杆,距离我要打进90杆的要求相差甚远。其他不语,扪心省过。
愉快的感觉在另一日,同阿里巴巴的几位朋友吃饭,性情相投,话语便多了起来。这几位朋友也是有趣,虽说都是IT圈里的人,可干的事却很不相及。一位是搞新闻的;一位是搞旅游的,学的是西班牙语;一位是学机械的;更有一位是学中医的。
当然我也不是什么科班出身,乱七八糟的干过好几个工种。这都是外行出身,共同的东西就更多了。
说到高兴处,自己柜子里的这点货自然是要拿出来抖一抖的。说到打球,一位朋友也来了精神,向我很认真的讨教,这练球怎么练得手都肿胀发麻。我听罢时哈哈大笑,这就对了,我也肿过,我也麻过,我还把手上打出过水泡,按块创可贴接着练。不用力是一种境界,要想达到不用力,放松的境界,想是没有用的,要从不断的用力中体会而来。
这打球的境界吗,很是玄妙。美国常青藤高尔夫学院的专家,对于推杆有过描述,推击的线路在心中,推击入洞的不是果领上的洞,而是心中的洞。我有过这种神秘、美妙的体会,很远的推击,心中却清楚地看到了这条推击线,自信油然而生。我的河南老友更是夸张,有一次推杆状态很是神勇,体会竟然是,每次推球,都看到球到球洞处有一条沟,沿着沟推便是了,哪里有不进的道理。
而在每一次的击球的过程中,把自己想象成小球,如果我要是球,我会怎么滚进洞中,这种人球合一的境界应该是我们要认真体味的。对于这一点,很多朋友都很认同。因此,挥杆的观点是,如果你还打不好球,原因是你还没有把自己变成一个球,什么时候你是个球了,球变打好了。同座听罢哈哈大笑。
这还不够,这种人球合一的状态球友会有瞬间的体验,大多时候人还是人,球还是球,这种境界还是不到,伍兹在比赛之前凝视小球的神态,似乎在同小球对话,这时的伍兹和球已然密不可分。所以,挥杆的进一步的观点是,仅仅完成人和球的合一还是不够的,要时时刻刻密不可分,浑然一体,简要地说就是进入一种“浑球”的状态。
我们为什么还在90杆上挣扎,正是因为我还是我,球还是球,距离“浑球”的状态太远了。
朋友们大笑,最后,我们相互勉励,向浑球这一最高境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