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体会:导师·导思

标签:
导师导思学习体会教育 |
分类: 教育我谈 |
学习体会:导师·导思
导师本是我们对任课或辅导的教授的一种称呼,但在我眼中导师绝对不只这么简单。他除了是知识的化身外,更是方法、思想、境界的体现,其实还是我们“导思”者。这里,我想将听课过程中收集的一些导师讲课中脱口而出的趣味性强、引人深思的故事和启迪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1、破茧成蝶
“最近忙什么?”“瞎忙呗。”日常生活中,这种问答十分普遍。就是这种极为普通的交往形式引起了吴刚平教授的注意。课堂上他给我们做了这样精辟的分析:研究问题的背后,表面上是所答非所问,得出背后的实质是“只要是忙就是好的”的思维主导结论。这样的价值观便统治了所有人。于是,不忙也会装得很忙,其带来的后果往往会降低效率,“一个小时可以干完的事情非要拖到下班时完成”的现象不也就很正常了吗?因为“只要忙就是好的”!结合所讲主题,吴教授作了进一步挖掘:这种现象恰恰反映的就是人的关联思维与惯性思维问题,正如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首先在于转变观念,观念决定行动一样。
2、循循善诱
教育改革该怎么改?高考该怎么改?围绕当今教育改革问题,吴遵民教授慷慨陈词:“背的基本不考,考的你是背不出来的。”“现在的考试就是孩子被整死,因为我不整死你,你会被新换的命题人整死。”“在日本,没有白头的人是不能开出租车的,因为技术和安全。同样,没有上年纪的人严格意义上是不能当校长的。”在这里,吴教授直击当今教育尤其是高考弊端,入木三分。他指出,孩子就是要让他学习想学的。可是,我们的教育现在总是让孩子学这学那,不管你喜欢不喜欢。
4、反弹琵琶
朱益明教授在讲到社会转型对学校发展的影响时问:“手拉手”活动会让孩子们怎么看啊?城里的孩子羡慕乡下孩子作业少、能爬山等,慢慢产生厌学心理;而乡下孩子突然发现自己的父母一年才回来一次,一年的收入赶不上城里孩子父母一个月的收入,忌恨心理、仇视心态快速滋生!这样的活动,是不是与活动初衷相去甚远呢?组织者又该如何从转型的角度、从孩子的兴趣等方面诱导呢?
5、相映成趣
刘世清博士在讲授“教学与教学资源的认识”时,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故事:同是上一节画苹果的课,老师A提供了一幅样板画,学生很快画成了“像苹果的苹果”;老师B提来一篮苹果,学生对着分得的苹果观察、摩画,结果画的苹果大不如前。问:哪一节课最终最有效呢?经过比较分析,我们对主体、教学的侧重点、注重过程与注重结果、短期效应与长远效应等差异的认识不同,其结果大相径庭。同时,让我们明白了创新思路与方式方法的必要性,认识到教师防止自我贬值的最好方法是教学相长等道理。
6、高屋建瓴
如果让你评你年级你学科的一节骨干教师的课,给你90分钟时间连续评课,你能敢应战吗?为什么做不到?这是王建军教授在讲授“听——说——评”课的方法时给骨干教师或专家型教师出的一道挑战题。能做到吗?很多校长没把握,他指出,是因为缺乏一套富有个性化的内在的完整的评课系统。他同时启示我们:可对比别人的设计,将其变成梳理自己的教学框架或教学经验的过程;可每个学期要求骨干教师思考并总结出20条经验或做法;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理论追求,等等。
7、推陈出新
学校是在“培养”还是在“扼杀”创新人才?黄忠敬教授引用了“由标准答案引发的思考”的两个小故事。一份小学生的考试卷:1、
限于篇幅,精彩无法继续,倍感遗憾。好在这一段时间的培训中,教授们总不忘告诉我们,要学会讲故事,写教育叙事,写教学反思,真的是很好的建议,导师们就是这样给我们示范和导思的,我们真的开了眼界,升了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