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9、三随斋闲话之8——普安桥和麵店
标签:
吴文化普安桥阊门面店叫卖声 |
分类: 三随斋闲话 |
389、闲话普安桥和麵店
一般而言,普安桥和麵店是风马牛不相干的两件事。我只是思路跳跃,想到那里就写到那里。这才出现这篇闲话。
先看苏州城门,大家都知道苏州历史最悠久最热闹的是阊门。出城门跨过钓桥(现在叫吊桥),笔直向前的就是上塘街。上塘街走到西头是一条河,叫做普安泾。上塘街跨过普安泾的就是著名的普安桥。过桥再往西就是枫桥路,可以直到枫桥。这普安桥历史悠久,是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原本桥面上有一座小庙,被人称为桥庙,供奉桥土地。普安桥由吴县知县鄺璠建于弘治十四年,重修于清代嘉庆十九年。
普安桥是一条重要的苏城通往枫桥的必经桥梁。苏州进城过去有三关,即铁铃关、青龙关和白虎关。这三个关连在一条线上,自枫桥至阊门的十里通道上。三关是苏州城的三道防线,铁铃关为第一,白虎关为第二,青龙关是第三。铁岭关且不必说,大家都知道。白虎关在枫桥路的下津桥东侧南堍,建筑形式大致和铁铃关相仿,取“白虎”为名。因为虎是“百兽之长”,是威武勇猛的象征,希望此关如猛虎一样能挡住来犯之敌。青龙关在普安桥东堍,名为“青龙”,主要是和“白虎”相对。可能取自于古代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之神出典,并有“左青龙、右白虎”之说。
与普安桥并行在其南面的是鸭蛋桥,其真名应该是永福桥。而现在居然用上了“鸭黛桥”,不知道作何解释?苏州的地名往往变化太大,究其原因还是文字游戏。因为中国古代识字的人不多,按照读音后代人写出来的字也就大不相同。这主要是文人的一种诉求和追求。如:吊桥和钓桥,陆墓和陆慕、千墩和茜墩、悬桥巷和县桥巷等等都如此。
有人问,苏州为什么有这么多面馆?苏州难道不是吃大米而是喜欢吃面食吗?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
苏州人比较粉饰奢华,据说过去有钱人家一天要吃五顿。早晨一顿点心,中午吃饭,下午点心,晚饭酒菜,半夜夜宵。这在北方是不可想象的。这一点康熙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时,就对两江总督王新民和江苏巡抚汤斌批评过苏州“粉饰奢华”这话,还要求官员“激浊扬清,体衅民隐,勿令敦本尚实”。北方人把面食当作主食,而我们苏州人吃面食仅仅当作点心而已,因为点心时无需酒菜,而吃正餐时需要酒菜的。
苏州过去的餐饮是有区别的,饭店酒家是可以卖饭菜的,而点心店是不可以卖饭菜的。各有规矩,不可逾越。而面店只能经营面和汤圆、馄饨、烧卖、生煎之类,切不可经营饭菜的。
说到麵店,又想起过去与现在下锅捞面手艺不大一样。过去面点师傅手中用一把竹丝编成的斗型勺子,面条捞上来后要把勺子里的水分甩干。这就需要花很大力气,用力甩,这样的面条水分甩干后轻轻的放到面汤里,麵不会烂。当然这就需要捞面师傅的手劲特别大,没有这种功夫的,别想干这活。现在当然不同了,面条煮不烂,所以不用师傅甩水,面照样可吃。
苏州的糖粥也是如此,不是像如今那样点心店饭店中都有得卖,那时仅仅是摊贩。而且都是在晚上贩子才挑着糖粥担子,串街过巷叫卖。这也是苏州一大风景。
说到糖粥想起了吆喝声。过去各行业都有自己的特有吆喝声,但并不是只有用喉咙叫卖,很多行业都是用发生器发出不同的声音,替代吆喝声。毕竟用喉咙吆喝一天到晚还是吃不消的。譬如卖糖粥的就用敲竹筒的声音“笃笃笃”;铜匠也是挑担的,他们用一些金属片挂在担子上,边走边发出“钦锵”之声;算命的用小锤子敲打一面小锣,发出“嘡嘡”的声音。这些都是苏州过去特有的摊贩们发出的叫卖声。
至于店家那就是称之为贾的坐商,不需要吆喝声。一般都用店招,有的叫做幌子,作为商店的招牌广告。
2021-3-27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