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06、石菩萨和弥陀岭——吴地拾贝53

(2017-03-17 19:32:34)
标签:

吴文化

五峰山

石菩萨

弥陀岭

吴地拾贝

分类: 木渎镇

石菩萨和弥陀岭

苏州的西部山区有很多山岭。什么叫山岭呢?有人依照苏轼的《题西林壁》的诗句“横看成岭竖成峰”,所以就理解成山岭就是山峰。其实错了,在苏州农村把翻越山地的小路称之为岭。现在所知道的木渎附近就有寒山岭、皇宫岭、童梓门山岭、弥咪岭、阿坞岭、叉箱岭、九曲岭、弥陀岭、贺九岭、谢宴岭、王宴岭等若干条乡间翻山小道。这些小道应该说凡是喜欢户外爬山活动的朋友都知道,但是其中有一条弥陀岭,因为历史的原因走的人不多。特别是此岭中还有一个石砌的小庙,很多人不一定看到过,即使看到了也不知所云。

苏州有关地方志乘中并无此小道的记载,更没有关于这个石砌小庙的记载,因此不得而知也是情有可原。现在我对这小道和石砌小庙的叙述,是否对头还望方家指正。

从地图上可以知道,在五峰山的陈家村往南有个663路公交车站,叫做“五峰山”。站旁有一座五峰道观,据《藏书镇志》记载五峰山道院原为城隍庙,始创于清代道光十七年(1837年),旧时庙会、香汛极盛,每逢农历十一月初一至十二日,相传为城隍庙菩萨生日,各地香客络绎不绝朝山进香。庙宇在“破四旧”和“文革”中毁。1999年在各方努力下,重建庙宇,重塑神像,隶属穹窿山上真观,为其下院。相传神姓徐名大椿,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一生采集百草,行医济世,救死扶伤,医德双馨。据传能驱恶疾治沉疴,有妙手回春之术。百姓咸感其德,世代敬祀之。2000年,五峰村投资从五峰山至苏福公路拓宽便道改建水泥路面,并筑登山台阶,方便游客,耗资80万元。

另有一说,说五峰山道院又名莲池庵,相传宋代民间医师张仲景是相城北桥人,专为贫民行医治病,接济穷人。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德,在五峰山建造了一座观宇,取名仲景殿

当地百姓十分信服,每到初一十五必定相聚在此烧香拜菩萨。传说是医神治疗疑难病症十分灵验,农民称之谓王阿爹。除了东边西边诸村落如木渎、石码头、前锋村、上下博士坞、东方村、明珠村这一带的人来此烧香之外,藏北各村的村民也是成群结队齐来此地,所谓香火旺矣。但五峰山东面之村民大多从羊肠岭翻越小山而来,而北面的北峰坞、北竹坞、天池、许家场、龙岗里等村子却十分不便,只能翻越五峰山,长年累月在五峰山中就走出了一条崎岖小道。

这条小道不知起源于何时,但至少在明代已经形成。在这条小道的山坡上有一座石砌的小庙,供奉的是阿弥陀佛。几经风雨至今看不到此庙中有任何菩萨,只是在石砌小庙的后背悬崖上刻有涂金 “阿弥陀佛”四字。此间香火不断,石崖被烟熏火燎呈黑色。小道的开通便利了山前山后村民的交通,往来村民互相询问:“你去哪里啊?”“我走阿弥陀佛的那条小道。”长此以往,此小道就被称之谓“弥陀岭”。天下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天底下更没有路名,问的人多了自然有了路名。

我有时候随队走过,也有的时候一个人行进在这荒芜而长满了野草树木之中的小路上。每次走过弥陀岭半山腰石菩萨小庙,总会停留下来,拍几张照片,细细地查看一下。有时也会一个人坐在那里凝视周围的荒山野岭,心随自然而宁静。眼中处处是景,远山渺茫,近树婆娑。人回归于自然,一切都看得寻常。

但我总是不太相信这小庙没有历史,今年的一次我在石柱上终于找到了几个字“大明万历丙辰年重建”。但回去翻遍志乘,找遍网络依然没有看到任何记载。万历丙辰年是公元1616年,至今已经有400年的历史了。而且是重建,换句话说这个古庙远远超过400年。可惜没有文献记载,口口相传的乡土文化,很难与煌煌历史相沟通。

这条弥陀岭远远不是清代就有的,但现在居然落寞到如此地步。这附近的村民用绵延400年之上的香火,执着地祭祀五峰山的一位石头菩萨。这位石菩萨究竟与五峰道观中的神医究竟又是什么关系?众说迷惑不清楚。而这条弥陀岭难道仅仅是为祈祷路途的安全?是求诸于阿弥陀佛保佑?时光流逝如水,没有留下一点波纹。使得我们现在的人不再能明白我们祖先的思想和追求。

小小一个破烂不堪的小庙,任凭几百年的风吹雨打,顽强的耸立在荒蛮的半山腰。这或许就是我们民族的根,我们苏州土著人们的情愫。

2017-03-17

306、石菩萨和弥陀岭——吴地拾贝53

306、石菩萨和弥陀岭——吴地拾贝53

306、石菩萨和弥陀岭——吴地拾贝53

306、石菩萨和弥陀岭——吴地拾贝53

306、石菩萨和弥陀岭——吴地拾贝53

306、石菩萨和弥陀岭——吴地拾贝53

306、石菩萨和弥陀岭——吴地拾贝53

306、石菩萨和弥陀岭——吴地拾贝53

306、石菩萨和弥陀岭——吴地拾贝53

306、石菩萨和弥陀岭——吴地拾贝53

306、石菩萨和弥陀岭——吴地拾贝53

306、石菩萨和弥陀岭——吴地拾贝53

306、石菩萨和弥陀岭——吴地拾贝53

306、石菩萨和弥陀岭——吴地拾贝53

306、石菩萨和弥陀岭——吴地拾贝53

306、石菩萨和弥陀岭——吴地拾贝53

306、石菩萨和弥陀岭——吴地拾贝5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