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创作还需进一步朝向童真

标签:
殷健灵儿童文学杂谈 |
分类: 说话 |
《国际出版周报》访谈,2017、6、12
一、您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多年,对中国原创作品的发展有比较深远的观察。据您观察,中国近五年来原创儿童文学的发展情况如何?
二、您身处儿童文学创作,您认为儿童文学的内容创作上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或者哪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与国外优秀原创还有哪些差距?
任溶溶先生写过一篇散文,题目叫做《你开你的花,我开我的花》。这句话,十分适合拿来形容写作者各自的创作诉求和创作状态。文学写作,怕的是向尘俗折腰,也怕从众和流俗。因此,写作者不得不有一点“自说自话”不怕寂寞的清高,要做潮流的开创者,而不是追随者,或者东施效颦的模仿者。
其实,每一个写作者,都是一朵独一无二的花,各有各的颜色、芬芳与美。中国的土地如此广阔,历史积淀如此丰厚,我们有各自独特的成长经历、生命体验、文化积累、地域环境、修养见识,甚至拥有不同的民族宗教信仰……我们笔下的儿童文学,应该是异彩纷呈,丰富而又独特的。可是,多年来,我们更多的是看到相似的声音、相似的风格、相似的题材,彼此模仿,彼此追随,甚至自我重复。艺术如果失去了独创,恐怕就不成其为艺术。当早年一些儿童文学的困惑早已成为“常识”(比如,儿童文学可以表述一切主题,但取决于作家如何用头脑用心经营这些主题),那么现在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让内心沉潜,尽量多地剔除欲望和名利的诱惑,提升自身的综合修为和境界,并且认清自己“这朵花”的独特,开出别人难以模仿的“美”来。
当然,我们还需要更多地“朝向童真”。中国的儿童文学在艺术之路上已经走得很坚定了,我们的一些现实题材儿童小说(尤其是少年小说)绝不亚于国外一流的同类小说。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或许是因为中国作家的思维方式、教育环境和文化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的想象力多多少少缺少一点让人叫绝的天马行空,我们作品里的童趣多多少少缺少一点浑然天成的原汁原味。我们需要把“儿童文学”写得更加“朝向童真”,需要对儿童情趣的精妙把握,需要更巧妙地以儿童视角来表现繁复人生。
开始写作少儿文学时,我还是一个少女,那是出于自我表达的需要,心中积蓄了太多“不得不说”。而当它逐渐成为了生活方式之后,我意识到,少儿文学的写作者恐怕是最幸福的写作者,不仅可以让自己处于“不老”的状态,更可以藉由自己的作品去影响和改变一个孩子的未来人生。而我也正在越来越多地收获这样的幸福。
四、在少儿文学创作之路上,有什么心得、感悟要和我们的读者分享?
少年时光总是充满了幻觉。一个少年之所以感到烦恼和忧愁,皆因对世界和自身的不了解,并且粉饰了周遭的世界,当感到为希望所欺骗,怨悔便由此而生。因此,如果一个人在年少时,就能得到忠告和指导,从头脑中根除对这个世界所抱有的巨大的期望,也许就会获益良多。
恰恰,文学,便是以艺术与和柔的方式告诉我们世界的真相,并且,让你在了解真相的同时,还能找到心灵皈依,“身处淤泥心有莲花,沦为地狱向往天堂”。
文学当然和新闻不同。新闻也告诉你世界的真相,但是,当这些新闻形成文字之后,新闻的意义也就终止了。文学不同,文学是生活的提炼,是诗性的、神性的、精神的、终极关怀的,它的声音会在你心里余音不绝。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文学当中更有人情之美,有世界的奥妙,有人心中的温柔部分,文学中也有哲学……这些东西,其实都是支撑我们活得更坚强的理由。
倘若能在少年时多浸淫于文学,从文学中了解世界与人生,你的目光可能就会变得深刻与从容,一切并不美好的个人经历,都可能转化为心灵的财富。
哲学家塞内加说:人对有准备的理解了的挫折,承受能力最强,反之受伤最重。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文学里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人生的真实面目,随时做好迎接“坏事”的准备,更何况,“坏事”未必真的那么坏。
五、曾经看到一篇采访英国著名作家JK罗琳的文章,她说童心是她创作的法宝。您认可这种观点吗?您有创作“法宝”吗,是什么以及原因?
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可能写出好的儿童文学——面对复杂,心怀欢喜;洞彻世事,保有纯真。若说还有什么“法宝”的话,还有“真诚”,向读者袒露内心,甚至“真实到令人害羞”。
六、您认为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具备什么样的特质?您心中有理想型的作品代表吗?
我曾用四个标准来评判优秀的儿童文学:清浅而深刻;快乐不浅薄;伤感却温暖;真实不残忍。罗尔德·达尔的《女巫》、凯特·迪卡米洛的《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大野洋子的《活了一百万次的猫》都是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的艺术,是比之一般文学要求更高的艺术。真正的儿童文学佳作放到成人文学中也应是一流的作品,但同时又要能让儿童读出真味来。所以,只有当作家使尽浑身解数,把自己的生活积累尽可能地调集起来,把生命体验浓浓地凝聚到自己笔下,而又能顺着童心童趣指引让文字汨汨流淌,这才有可能(并非一定,其实很有经验的作家也未必总能成功)写出最好的作品来。(刘绪源语)
这样的要求有些高山仰止,但很有诱惑力,值得每一个有点文学抱负的写作者去追求。
获奖不是个人能控制的事情,个人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努力。更何况,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早已警示过青年作家:“只要把名利看作对自己抱负的根本性鼓励,那就可能看到梦想的破灭,因为他可能混淆了文学抱负和极少数作家所获得的华而不实的荣誉和利益。文学抱负的基本属性是,有抱负的人如果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那就是对这一抱负的最高奖励……”
获奖固然好,但不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标准,对一个写作者最好的奖赏恐怕是,时隔五十年、一百年,你的作品仍旧在读者中流传。正如读者将永远铭记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复活》,他们并不在意托尔斯泰从未获过诺贝尔文学奖。
八、国内家长近些年来对少儿阅读越来越关注,请您给家长推荐您认为优秀的作品、书单给我们的家长和小读者们。
《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凯特·迪卡米洛
《杨柳风》 格雷厄姆
著 杨静远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德] 于尔克·舒比格
《奥菲利亚的影子剧院》 米切尔
·恩德
《女巫》 罗尔德·达尔
《童年河》 赵丽宏
《十六岁少女》 秦文君
《细米》 曹文轩
殷健灵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