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初的脚印

(2017-07-05 20:28:03)

这是21年前,恩师朱效文先生为我第一本散文集《纯真季节》写的序,这回重编散文集《亲爱的人》(殷健灵诗意小书坊之一,安徽少儿出版社,采芹人工作室策划),将这篇序收在其中。很多人不知,近年受到年轻孩子欢迎的《致未来的你——给女孩的十五封信》《致成长中的你——十五封青春书简》,正是在当年写作之上的重新出发和思考。

今天再读,效文先生对儿童散文的真知灼见仍让我受益,而他文中呈现的那个初涉世事的女孩,仍叫今天的我喜欢。惟愿,不忘初心。最初的脚印

 

 


    朱效文


    初识殷健灵是在《少年文艺》举办的“新芽”写作函授班发奖典礼上。那是1989年暑假,她刚读完高二,从父母工作的南京梅山基地回沪参加颁奖活动。她在领奖后代表获奖学生作了一段既活泼风趣又庄重得体的演说,并且没有用讲稿。颁奖活动结束时,我告诉殷健灵,高三开学以后,如果写诗歌可以寄给我,我当时是《少年文艺》的诗歌编辑。她的责任老师单德昌当时负责审阅高二以下学生的来稿。她回答得并不很肯定。但我凭直觉猜测,她有写诗的天赋。她给我的印象,既有少女的清纯与脱俗,又有超出同龄女孩的干练和对艺术的敏感。
    10月,我突然患病住院,整日与盐水瓶、针筒、药剂为伴。在与病痛搏斗之余,我仍在病床上做一些审稿和约稿的工作。其中有一封约稿信是写给殷健灵的,我鼓励她在学业之外尝试一下校园诗歌的写作。很快她便给我写了回信,并且在期中考试后给我寄来了第一首诗。也许正是我在病榻上写的这封信,预定了这个女孩迄今为止的人生道路。正是从那时起,她就开始了不停顿的写作,并且至今没有放下手中的笔。
    那正是一个文学日渐退潮的年代,一个儿童文学的年轻作者越来越少的年代。在这样的时期,能吸引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来投身儿童文学的写作,花费多少精力都是值得的。在殷健灵初学写作的过程中,我曾尽力帮助过她。但我给她最大的帮助,是给予了她较多发表作品的机会。这对一个初学写作者来说是最为需要的。她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主要依靠她自己的勤奋、才学、艺术感悟和恒久的毅力。一些与她同时起步,甚至写作起点比她更高的少年习作者,后来陆续放下了手中的笔,在年轻作者的行列中消失了他们曾经可爱的身影,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恒心,耐不住寂寞,不够勤奋刻苦。而这些方面,恰恰是殷健灵的长处所在。
    高三毕业时,命运安排她免试进入重点大学,读一个她并不喜欢的专业。尽管学业优秀的她完全有能力放弃保送,通过考试进入大学读她心爱的中文系,但作为一个“听话”的好学生、好孩子,她不可能(也不必要)向命运挑战。进入大学后,她渐渐品尝到了因专业不称心而带来的失落与烦恼。茫然中的她给我写信,请我帮助她制定自学中文系课程的计划,提供有关的必读书目。我也竭力地怂恿她“归队”。从那时起,她的性格有了重要的变化,她开始重塑自己原本“乖孩子”的形象,开始尝试与命运抗争。
    以后,在中文系的教室里,经常能看到她专注的目光;在文学社团的活动中,常常会闪现她活泼的身影。但更重要的是,她的作品开始更多地出现在各地的儿童文学报刊上。她开始以自己的奋斗来补偿因专业错位带来的损失。
    尽管她非常努力,尽管她取得了她的同龄人很少取得的成功,但我以为,她仍然无法完全补回她因与文学专业失之交臂而失缺的宝贵的专业知识。要是有这些,她今天还会更加出色。
    殷健灵原来写诗歌。我曾为她的第一本诗集《盛开的心情》作序。她的诗既带有少女的敏感和纤细,又常常显现出一种大气和力度感,极符合她外柔内刚的性格。在诗艺上她也有执著的追求。从高中、大学到就业,她的诗歌创作在语言锤炼、意象塑造和拓宽诗意的表达方式等方面始终呈现出一种上升的趋势,总的层次不断有所突破。
    殷健灵也写过小说,有的作品曾颇受好评。但她自感不善虚构,缺乏创造“戏剧性”的能力,因而在小说创作上投入的精力不多。最近,她应福建少儿出版社之约,完成了一部自传体的长篇小说,在小说的虚构和散文的写实之间成功地打了一个“擦边球”。
    大学毕业后,殷健灵在一家杂志社担任记者、编辑。也许是职业的原因,使她较多地从事散文创作。她的大部分的散文作品,真实而美丽地记录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和心灵路程,于是就有了这本《纯真季节》。
    殷健灵在上海住在外婆家。和许多生活在上海老城厢的居民一样,那儿的住房比较拥挤,不适合写作。她不得不在下班后独自留在办公室里一直写作到很晚才回家。双休日,她也常常在办公室里度过,专心地从事她心爱的写作。这种勤奋与刻苦的写作热情和持久不衰的毅力,在她的同龄人中是不多见的。如果没有这种执著和勤奋刻苦,很难想象,她能在这非文学的诱惑层出不穷的环境里,不断地创造出文学的成功来。
    当许多年轻人离文学越来越远的时候,当社会的浪潮越来越趋向于经济,殷健灵却依然坚守着她少年时代的文学理想。这不光由于她对文学有着执著的爱,也源于她生命中拥有一份不屑与潮流合伍,不愿向尘俗折腰的独特个性。这种潜藏于她温柔纤弱外表下的具有反叛意味的性格,往往不易被人察觉,但又明确地支配着她对于事业和生活的价值取向,也决定了她对于文学的生命同化。为了她的个性,她也曾付出了许多,丢却了同时代青年拥有的许多快乐闲暇和生活享受。但有失必有所得,她也赢得了同时代青年很少赢得的成功、荣誉以及精神的富有。
    散文是一种具有亲历性和纪实性的文学样式,它最贴近作家主体的精神空间和心灵流动状态。以成人为作者以儿童少年为读者的散文具有自己的文本特色,它是成人作家与少年读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精神对话,是两代人(或姐弟兄妹间)的沟通与融合。成人作家试图将自己对生命与生活的感受和理解传递给孩子(或弟妹),而少年读者也怀着对成长的渴望,期冀着从他们崇敬的成人作家那里获得经验、启迪或情感的慰藉。
    殷健灵的散文正是将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感受和生命体验,以及长大后对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回顾与评价,与现在的少年人进行着一番番诚挚的交流,像大姐姐似的和弟妹们做着一次次推心置腹的促膝交谈。不管她是直接地描述童年或少年时代的生活与情感,还是通过成人的视角去回视童年,都能赢得读者的接受、喜爱和共鸣。她的作品在《巨人》发表后,收到了许多表达感激和赞誉的读者来信。她以自己纯洁而又火热的感情,为成长中的少年朋友点燃了一盏盏美丽而又温暖的青春火炬。
    正因为散文是最直接表达个体生命体验的文学,因而在散文中必须有一个“真我”的存在。“真诚”是散文艺术的精髓。唯有真实地描写生命在成长过程中的感受,真实地袒露生命的美丽和缺陷,真诚地抒发个性的情感和思绪,散文才能够成为一种真正的文学,并且为读者所由衷地接受。
    读殷健灵的散文,我们能感受到那种毫无矫饰和忸怩作态的真诚袒露,能听到年轻的生命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迸发出的天籁之声。这种大胆和真诚既出自于作者对生命原本美丽的自信,也来源于作者尚未被尘俗污染的少女般纯真的个性。这种与纤弱的外表形成反差的大胆率真的个性,本身就是一种极为有趣也极能引起想象的生命现象,是作家创作成功的“先天”的因素。
    《纯真季节》是一部校园题材的系列散文。由“青春有缘”、“雨中风铃”、“生命感动”、“午夜星空”和“走进阳光”五个部分组成。
    “青春有缘”是友情的实录。作者仿佛打开了一本青春时代的美丽相册,那里面有可敬的老师,难忘的同学,可亲的朋友,也有来自异国的忘年交(作者曾做过他的陪同兼翻
译)。每一幅照片都是一页温馨动人的故事,一片无法忘怀的友情,一个鲜活可爱的形象,一段金子般珍贵的缘分。正是有了这些友人的同行,生活才变得绚丽多彩,青春才变得充满魅力。也正是在与许许多多友人的交往和相互汲取中,作者完成着她最初的人格奠基,迈开了她人生之旅的第
一步。
    “雨中风铃”记述的是生活和情感历程中的波澜。当风雨袭来时,世界突然变得晦暗,但风铃依然在雨中歌唱;风愈疾,风铃声愈激扬。少年的人生再美丽,也会有种种的缺憾;青春的时光再欢愉,也难免有不快的片断。如何面对缺憾的人生,如何走过不快的时光,作者以她一桩桩学生时代的往事,向我们演绎了一段段走出风雨的潇洒路程。这其中,既有与行为有关的,但更多的则与心灵有关,描述了少女的心灵如何走出困境,如何祈盼和迎接自由洒脱的未来。当少年朋友遇到诸如“嫉妒”、“外貌不漂亮”、“过分听话、个性拘束”以及“女孩被男孩欺负”等种种难题时,读读这些真切动人的文字,雨过天晴的感觉或许就会在心头油然而生。与“青春有缘”相比,“雨中风铃”的故事性更强,更具冲突和起伏,因而也更加“可读”。
    “生命感动”是这本书中最出色的一章,作者将生命在少女时代所绽放出的花朵真实地展现给渴望了解生命真谛的读者,大胆而坦诚地向世界宣示生命的美丽与珍贵;同时,也毫不掩饰地诉说了生命在成长道路上的缺失和遗憾。不论是“初潮”还是“初恋”,作者真诚而坦荡的叙说带给读者的,是一种纯净的生命感,一种圣洁而自然的生命意识。而《金色的手指》、《我要去流浪》这些篇章则更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面对自身性格弱点的深刻反思,是人性在自省后的解放。不论是少年读者还是成人读者,都会从中获得美感和启迪,获得情感的愉悦和生命的活力。
    “午夜星空”所描述的是温婉细腻的少女情怀;是在阒静无声的子夜,女孩心中如星光般跳闪的亲情与思绪。其中有对母亲的依恋,对父爱的向往,对恩师的怀念,也有对生活中诸多往事的回忆,诸多情感的重温,以及如清泉般涓涓流淌的柔情与梦境。
    “走进阳光”展示给我们的是一组不平常的通信,是长大了的作者与童年和少年时代的一组对话。由于职业的缘故,作者经常与少年朋友们通信,回答他们的询问,帮助他们排解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种种疑难和忧伤,帮助在困境中的少年朋友摆脱精神的桎梏,走出阴霾,走进阳光。作者始终是怀着深深的爱与同情面对着茫然中的弟妹,用博大的爱心去关注他们,理解他们,赞美他们本该美丽的生命;用她笔下那片美丽温馨的世界去暖化他们冰凉哀伤的心。在曾引起稍许争议的《含泪的心不再飘泊》中,作者在谴责有罪的父亲的同时,大胆赞美了受伤女孩的宽容仁爱的心,给予陷于绝望中的女孩以生命的信心和对自身价值的
肯定,帮助她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
    这5个部分以校园生活为中心展开,延伸出不同的侧面,构成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完整系列。加之均以第一人称描述作者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情感,其整体性便更加明显,因而具备了将其收入“巨人丛书”出版的条件。
    平和、自然、亲切,没有矫饰和做作,没有故作高深的成人架子,没有冷漠的隔阂,是殷健灵散文语言的风格。而宽容、理解和爱则是她的散文贯穿始终的意蕴。这十分契合她所崇尚的本色人生和她对世人世事所抱有的赤子般的(有时近乎于轻信的)善意。
    儿童文学对于“儿童视角”的强调(尽管这种强调是合理的),客观上造成了儿童散文(包括少年散文)作家在纪实的散文创作中勉为其难地隐蔽“真我”,这是少年儿童散文无法取得充分发展的原因之一。而以“成人视角”出现,以成人与儿童少年的精神对话为形式的散文,如能堂而皇之地进入儿童文学的殿堂,为儿童文学所接受,取得儿童散文(少年散文)的“户籍”,那么少年儿童散文的未来将会有广阔的天地。在这方面,殷健灵的散文创作无疑在整体的力度上具有某种“拓荒”的意义。
    打开几年前的作者名录,上面有许多年轻作者的可爱的名字,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如今都不写了,或者写得很少,有的去了国外,有的专心从事与文学无关的职业,享受着物质富裕的人生。留下来的人是很少的,殷健灵是难得的一个。正因为少,留给她的天地就格外的广阔。这也就成为了一个机遇,难得的机遇。作为一个有良好发展势头的年轻的女作家,能否继续耐住寂寞,拒绝诱惑,潜心修炼,坚守住这一块圣洁的园地,坚守住这份难得的机遇呢?她也是一个诗人。诗人是漂流的,诗人又是执著的。我愿她在漂流中,能保留一份珍贵的执著;在执著中,继续她美丽的漂流。
                                    1996年9月3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