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人生的主旋律

(2015-05-15 14:23:12)
标签:

转载

分类: 橘子鱼的家
5月12日,在古朴的百草园书店举行的一场书友会。主持人陈彤女士知性优雅,她笔下的文字让我重温了那个值得回味的夜晚——
原文地址:人生的主旋律作者:

5月12日晚,清名桥下的古运河水,又一次伴着百草园三楼的四十多位读者从华灯初上,直到夜深人静。上月是聆听施建中先生“隋唐文化繁荣的启示”,此次是对话上海作家殷健灵:家庭教育、文学写作、语文学习……。健灵的口才和神采飞扬令我惊艳,坐在下面听着都是一种享受。

事先与她确定主题和形式、做简介PPT之外,还尝试做了另一样事:提前一周,自己和群里的老师就开始阅读她的新书。活动当天上午,我收集到二十多个大家的问题(包括二年级学生的),连同自己的统统整理,现场呈现在屏幕上,逐一请健灵回答。这种形式,我是第一次做,感觉别开生面,流畅自然。屏幕上的问题答完,举手提问的读者一个接一个:有学生、家长、也有教师……人群中,我认出了两对夫妻,两对母女,两位白发老者也极为专注。

今天健灵回复我邮件说了这么几句:“因为你们营造了一个让人感到放松并且安静的氛围,才可以让我说一些想说的话。我本不是很善于讲话,且不爱多讲话的人。我也讶异于昨晚的放松。昨晚的读者也令我感动,百草园的主人,那个小男孩,那个教高中生的女孩,还有你的妹妹,年长的朋友……不由人不相信,书是可以让人高贵的。”

 

二                                               

2013年秋天,健灵老师走进湖上书院,和滨湖二十多位老师交分享文学写作与语文教育。这场兰交沙龙,我在对话中就因彼此的共鸣而泪水盈眶(是说到小时候都是母亲的严苛教育和青春期时,母女间沟通不畅留下的印记)

当时就感觉,健灵的言谈是很能打动人心的。读了《爱——外婆和我》,又是被她的真挚饱含情感的文字深深打动。我们都有外婆,可亲的,慈祥的,善良的,隐忍的,心中永远是孩子第一,自己微乎其微。

这样的外婆千千万万,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样旧式的传统女性越来越少了,这种中国式的女性美德也将式微。

也许,在一曲挽歌的余音里,有发人深思之处。

 

这是一本薄薄的小书。

花一个晚上读完。期间,湿了四张纸巾。内心被激起很多的情绪。每个人都有童年,而许多人的童年记忆,都有一个最深、最温暖的身影:“外婆”,这可谓是童年最大的幸福之一。

周四晚,读完近十二点。放下书,我知道自己主持这次对话时不会茫然了,但不知如何控制好情绪,不失态?

“生命老去过程中的无奈与凄愁,每个人都会面临的无法逃避的死亡,”健灵生下来时,外婆已经是老人了,某种程度上,健灵是个旁观者,看一个至亲的老人,是如何一年年变老,如何一步步走向终点。

外婆的这个衰老过程,是健灵的成长过程。“成长”,这是个广阔无边的词。感受和珍惜亲情的美好;是成长,面对人生中不断的失去,是成长;用记忆来挽留曾经的温暖,也是成长;寻求生命里的各种困惑与疑问的答案,更是成长。

 

1、          健灵是儿童文学作家,以往是写孩子的,其实,某个角度看,此书也是写孩子的,一个老小孩。人生走到后期,仿佛又回到最初,依赖、幼稚,如果家有外婆或奶奶的中年人,会有共鸣吧,因为健灵记录的外婆,就是典型的传统老年女性。我外婆一辈子住的也是老式红木床,床下也有个铁皮桶,放各种点心糖果;饭桌上,烧了一些好菜,也是笑眯眯看着孩子们吃,自己不动筷;我外婆也是逆来顺受,因为外公脾气烈。

在阅读过程中,我一一折页,好几段催我泪下的情节,比如第12页,在台北街头夜晚散步,被一颗星的指引;第46页,母女彼此的反复握手……

 

 

书中几段议论,是健灵的反思,对我,是震撼的提醒。太感同身受了,我的外婆,没等到八十大寿。患骨癌,很快扩散,疼痛难忍,日渐消瘦。每次去看望,我心情无比压抑,到后来,外婆说不出话了,我用圆珠笔,在一本小学生练习本上写话给她看——本子上是每位亲人的字迹,可惜后来没留下——但留着,触景伤怀,徒添痛苦。我写的最多是“祝您早日康复”,“我爱你”之类的话。一是工作忙、儿子小,二是太难过——下意识里有点逃避吧,以致没有频繁去看望,更做不到陪伴照顾!这点,在外婆去世后,后悔不已:我的孝顺多么肤浅!外婆对我这么好,而我为她做的十分之一都没有!所以,读着书,健灵一家对外婆的无微不至,更觉得惭愧!

1、“有一些情感和孩子几乎是绝缘的,比如为亲人的事情担忧、发愁或者伤怀,这都是一些需要阅历来支撑的有分量的情感。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少不更事,说的也是这个意思。由于经历几乎一片空白,一个小孩子往往不具备设想未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预知问题严重性的能力。因此,只有随着阅历和年龄的增加,一个人才能慢慢体会到那些有分量的情感,无忧无虑的童年也就渐渐远去了”。

2、长辈对晚辈的恩惠,晚辈多半会安之若素,觉得平常,仿佛是应得的;而晚辈对长辈点点滴滴的好,长辈却总会用放大镜来看,受宠若惊。世间的亲情大抵如此。然而,这又是多么不正常。若是能够倒过来,亲人间的美好或许还会更多些。

3、年轻人心中往往只有自己的世界,要自由,要独立,要奔跑,要飞,却忽略了身边的亲人总是以你作为他们的全部世界。他们或许跑不动,更飞不动。他们只是目送,只是注视,只是在身后默默为你祝福。而你只有停下脚步,转过身来,才能看见他们的目光。如此关照体贴的目光,只有爱你的亲人才有,而他们,总有一天将永远离开你——这个道理,我直到今天才真正懂得。

4、如果真有上帝,他大概会发笑。只有他看得明明白白,我和外婆分处两个世界——我的世界,如此生气勃勃,心明如镜;而外婆的世界,已经混沌倾斜。站在这个世界的我,却以我的标准去要求外婆,对老迈的外婆实在太过苛求。

5、能吃的东西越来越少,活动的半径也越来越窄小,无论是看出去的世界,还是她的思维所及,都被圈囿在一个小小的范围内。年轻人的明天总是春光无限,而对外婆这样的老人来说,明日,却往往只能令人哀叹。而当自己还没有成为一个老人,又怎么能切实地体会老人的感受呢?倘若能够做到这样,这世间或许就没有“后悔”二字了。

6、然而,在天伦之乐以外,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在为外婆马不停蹄地衰老而难过,始终无法接受面前的事实。外婆在老去,身边的人,则需要逐渐适应她的老去。我渐渐深深懂得:当一个人一生中最后的残破不堪的画卷在你面前一览无余的时候,身边的亲人最需要做的,除了领受、理解、便是适应,直至麻木——

 

事先征求健灵意见:“就此书做一些交流可以吗?难为你”,她回:不要太多说就好。

所以我删掉了几个痛感重的问题,只留了三个适宜的。感觉自己现场把握的分寸还可以,没有煽情,不想让朋友和下面的读者沉浸于悲伤。

我俩有同样的外婆。

《爱——外婆和我》这本书,读了二遍,确实如曹文轩老师所言受到洗礼和净化”。周国平的推荐词,正是我非常想对儿子、对所有中年朋友说的:年轻时,梦想全世界,对亲情,可能只视为背景音乐;而人到中年,有了阅历,才会明白:亲情才是人生真正的主旋律。

对我个人的最大作用,是明白今后如何更体贴更耐心的对待父母和长辈。我的外婆去世多年,每年清明和阴历八月十六她的祭日,我基本都会去墓前缅怀。但我没有如健灵这样多年一起生活的经历,她太逼真、太传神了,细致入微,无法不唏嘘、无法不流泪。

“子欲养而亲不待”,希望在座的我们,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学生,能从今晚的对话交流中得到启迪,关于生命、关于爱,这些都是成长中的体悟与学习。愿大家从今晚开始,都能更珍惜和亲人在一起的每一天,每一分钟。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