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回忆性的创作手记3
(2014-12-27 15:46:39)
标签:
儿童文学米兰公寓 |
分类: 写作记 |
《米兰公寓》创作手记
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坐车路过幽静的复兴中路。这是一条东西向的马路,在1943年以前,它的名字叫做辣斐德路。路的两边建有很多花园洋房和公寓,比如黑石公寓、派克公寓、伊丽莎白公寓、克来门公寓……它们一直完好地保存到今天。
毗邻复兴公园的,是一处米黄色外墙的老公寓,它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名字:米丘林。米丘林公寓实际上是一个小型社区,有数栋三层法式建筑组成。我估摸着,它们矗立在这里至少有七十个年头了。每次经过,我都会浮想联翩,一些没有来由的故事穿越岁月风尘隐隐约约直扑过来——当然,那都是来自我的想象。
终于有一天,我按捺不住好奇心,跳下车,去探访米丘林公寓——
楼梯是大理石的,已经被时间打磨得看不出原先的花纹,中间的地方微微凹陷。可能是刚过冬的缘故,楼道里裸露的管道被严严实实地裹了层草袋子,原先古旧的信箱弃置不用了,在旁边不伦不类地装了一排绿色的铁皮信箱。每层有两户人家,门好像还保持着几十年前的样子,一律蒙了灰尘的红赫色,横里封了三条花边形状的铜条,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连锁也没换,古铜色圆形把手,黑色的锁孔,一切都传递着年代久远的声息。
小说里这段对悠悠的姑妈所住公寓的描述,正是我所见到的米丘林公寓的样子。
那是2003年,我离开原先工作的杂志,去到报社工作,一切都处在转换期。除了生活节奏,也包括对自己写作的期许。我想寻找一些新鲜的感觉,而这种新鲜的感觉,居然是从旧时代里找到的。想起来,《米兰公寓》是我第一次对于历史题材的尝试,和今天拉开距离,写几十年前、甚至更加久远以前的故事。我有意拉高了读者的年龄层,想在小说里讨论少年人的“爱情”,也想讨论人的命运的无常。小说的故事有些伤感和凄愁,但我写作的过程却是酣畅的。这是一次真正的精神与想象的游历。
这部写给少年人看的小说,后来在上海的一份发行量很大的白领周刊上连载,获得过意想不到的好评。我的母亲也是这本小说的读者,在知晓我即将出版新的作品套系时,她建议我把《米兰公寓》收进去,因为她“觉得好看”。
在这本书的创作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在小说中,我设计姑妈的职业身份是文史馆员。小说出版后不久,米丘林公寓隔壁原先空置的别墅居然被用作了上海文史馆的所在地。这类巧合时常在我的写作生涯里遇到,让我感到灵感之神秘,也算文本之外的一个小惊喜吧。
再次谢谢你阅读《米兰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