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回忆性的创作手记4
(2014-12-27 15:48:03)
标签:
儿童文学蜻蜓蜻蜓 |
分类: 写作记 |
《蜻蜓,蜻蜓》创作手记
我从未见过那样的溪流,它从青砖黑瓦的老房子中间流过,深不过一尺,清澈见底,底部撒满各色青花瓷片。那些瓷片都有了年头,但没有人去打搅它们的安宁——这里原本是盛产瓷器的地方,只是近年,瓷窑凋落,年轻人出外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孩童静静地守在那里。于是,这个地方竟有了一种静谧却又凄清的美。
我是不经意间“闯”入这个叫做瑶里的地方的。逗留了大半天,没有遇见一个像我一样的外来者。那里古意盎然,任意一处都自成风景。风景里头最好看的,就是在溪边玩耍嬉闹的孩童,还有默默地坐在墙角晒太阳的老人。我离开了那里,可那一幅幅的风景却留存在了我的心里。
再后来,我动念写一部关于“留守儿童”的小说。那几年,原创儿童文学里“搞笑”当道,我却想写一部反其道而行之的作品。在我的习惯里,即便“留守儿童”是那个时候的热词,亦不愿把作品写成一部“当下纪实”,去趋附什么潮流。我总希望写我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些东西是相对恒定的。至于小说发生的地方,最配得上我那些设想的,就是瑶里。在小说里,它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做“碧瑶”。
我想写一部关于爱的小说。她拥有一个柔软却又扎实的故事内核。简单的人物关系,简单质朴的情感,静水深流的快乐与忧伤,关注的是现实,揭示的却是人心中最恒定温柔的部分。
我选取了当下留守儿童泛滥的时代背景,很多父母背井离乡,留下他们的孩子独自生活,那些孩子孤独、敏感、情感饥渴。可是,他们在小小年纪未必懂得自己需要什么,未必懂得珍惜爱、守护爱,而很多情感、美好的怀念,却往往需要通过岁月来让我们学会懂得。这不是一部应时的小说,也无意从社会学层面上剖析“留守儿童”问题。我只想写“这一个”典型,却能让更多的读者(包括大读者和小读者)重新关照自己,唤醒情感中被我们忽略的部分,并且懂得爱的真谛。正因如此,小说里的人物其实都是我所熟悉的人物,就连安安,也可以从我好友的童年找到影子,至于小说里的外婆,有我自己外婆的痕迹。我写得十分用心,就连每个章节的题目,都从泰戈尔的诗句里精挑细选。
那是2007年的写作,小说的题目叫做《蜻蜓,蜻蜓》——是安安钟爱的蜻蜓,也是寄托了外婆宽厚无私的爱的蜻蜓。
很多人告诉我,在我的小说里,他们最爱的就是这一本,读得最动情的也是这一本。
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