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回忆性的创作手记2
(2014-12-27 15:44:39)
标签:
儿童文学轮子上的麦小麦 |
分类: 写作记 |
《轮子上的麦小麦》创作手记
在写作《轮子上的麦小麦》之前,我还不太懂得什么是“儿童本位”。这是我的第五个长篇小说,之前的《玻璃鸟》《月亮茶馆里的童年》《哭泣精灵》《纸人》,我都是只为自己而写,全然不顾什么读者对象。真正有“读者面向”的意识,是从《轮子上的麦小麦》开始的。2001年,我刚好三十岁,《轮子上的麦小麦》是我给自己而立之年的礼物。
回忆多半是甜蜜的,回想起当时的写作也是如此。何况,这本身就是一部叫人愉快、却又笑中带泪的小说。
那时,我正在创刊一份少女杂志,接触着形形色色的少女。有一个女孩,勇敢地探访编辑部,希望我们采用她写的文章。她告诉我,她住在工地边上的工棚里,这么多年,她早已习惯了跟着做建筑工人的父母随处漂泊。说不定,我们将她的文章刊登出来时,她又搬去了另一个城市。
她眉飞色舞地说着自己的故事,这种“安在轮子上”的生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去了她住的工棚,在充斥着噪音和乱糟糟的建筑材料的二层工棚走廊上,我们需要用最大嗓门才听得见彼此的声音。对于自己居无定所的日子,她非但不烦恼,还有几分骄傲。这个女孩,便是小说里那个乐天派“麦小麦”的原型。
至于那个充满了谜团的故事,也来自生活的真实。一位母亲,为了保全对继女的完整的爱,瞒住继女身世的秘密,千方百计地躲避有前科的继女亲身母亲的追踪,和丈夫一起辗转各地——这一则百姓故事让我过目不忘。不知怎的,这两段原本并不相干的来自生活的故事线索在我的头脑里相遇,缠绕和编织出了一个新的故事——这便是《轮子上的麦小麦》。
而在写作时,我最用心的,便是调整自己的视角。一切都从儿童本位出发,采用儿童式的明快简洁的语言风格,并且加快故事的叙述节奏——因为这是一部面向小学生的小说,提高故事可读性,增加悬念设置,显得至为重要。
2003年,小说首版。但她似乎一直默默无闻。直到有一年,一位叫李怀源的小学特级教师,在一次大型的阅读推广活动上,以《轮子上的麦小麦》为文本,上了一堂公开课,才引起了更多阅读推广人和小学教师的关注。据说他们很少选择原创儿童文学为公开课范本。我至今没有见过李老师。倘若有机会见面,我会向他致谢,并且请教他为何选择了《轮子上的麦小麦》。
那时候,这类儿童本位的原创小说似乎并不是太多。后来,《轮子上的麦小麦》还被选入了各种分级阅读的必读书目,她的适读年龄是小学中年级。不过,假如你是一个有童心的成年人,她也应该适合你。
现在,我去到一些地方,老师们会介绍说,这是《轮子上的麦小麦》的作者,孩子们便会欢呼雀跃。我很高兴孩子们喜欢读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