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回忆性的创作手记1
(2014-12-27 15:38:49)
标签:
儿童文学哭泣精灵 |
分类: 写作记 |
《哭泣精灵》创作手记
想起来,好像是久远的事了。
那时候,我二十多岁,在一栋很有年头的老洋房里上班,编一本和家庭、孩子有关的杂志。我很喜欢上班的地方和自己的工作。
杂志社所在的马路叫做嵩山路。我每天早晨步行去上班,从位于豫园附近外婆的家,穿过曲曲弯弯的窄弄,绕道人民路、淮海东路、淮海中路,往南一拐,就是嵩山路了。前后不过半个小时。这一路,会经过鳞次栉比的石库门房子、端庄厚重的老洋房、繁华的商铺和高楼大厦、历史悠久的光明中学,还有镶着大红门的救火会……每天经过,都会看见不一样的风景和不一样的人。淮海路上的梧桐树四季不同,它们已经站了将近一个世纪。倘若想偷懒,还可以坐车。26路电车,拖着两根长长的辫子,在梧桐树阴下慢慢悠悠地开……我常常是略带跳跃地走进嵩山路101弄7号,那是我工作的地方。四层洋房,大理石水磨地面,光可鉴人的楼梯扶手,淡灰色的钢窗。窗外,绿影扶疏。
我在外婆家有着老虎窗的阁楼上睡觉,每晚都能听见外滩海关钟楼悠远的钟声,还有黄浦江上的轮船汽笛鸣响,甚至听得见轻微的江涛声,闻得见略带腥气的江水味道。
这是我熟悉和亲近的上海,也是《哭泣精灵》里面描绘的上海。那个上海,带着一点淡淡的忧伤、叫人心醉的缓慢、家常的烟火气,以及隐忍与优雅的调子。
正因职业的缘故,当时尚未进入婚姻的我,却见惯了婚姻的美好与无奈、丰富与苍白;也因自己是个儿童文学写作者的身份,相比成年人,更关注丧失了爱情的婚姻里孩子的处境。已经不再相爱、无法生活在一起的夫妻,与其每日在孩子面前争战,不如和平理智地分开,给孩子一个安宁的成长环境,并且让孩子深信:父母即便分开,对他(她)的爱不会减少分毫——这本幻想小说就是以那个时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写成的。这个想法,我至今没有改变。
或许就是从那时开始,我所有的作品里,孩子的形象都不是孤立于整个家庭和社会环境之外的。他们不是象牙塔里的玉人儿,他们的成长与整个世界、社会与家庭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的创作观在我的心里早已根深蒂固——这自然也和我从事的职业有关。
这本小说写于1998年,1999年首版,后来又有过多个版本,并由我自己作过修订。谢谢曾为她付出过努力的编者、画者,以及读过她的读者。现在,又会有新的读者读到她。小说中描绘的很多地方,如今已不复存在了,外婆家的房子早已拆除,连我最爱的外婆也不在了……幸好,你们仍然能从这本小说里读到已经逝去的东西,它们真的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