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第一种想象。一个人总是在追求自我的认同,但这张能够证明自己是谁的「身分证」,上头所贴的「照片」却不是自己想怎么拍就怎么拍。根据拉康的理论来说,我们都是靠着跟「他者」(包括人事物等等)不断的互动才一块一块的拼出我们自己的形象,因此「照片」上的「你」,鼻子的模样或许来自爸妈,嘴巴的模样或许来自友朋,耳朵的模样或许来自某些听过的故事,眼睛的模样或许来自动画里的某个人物(如《棋灵王》的佐为)……而在这拼凑的过程中,总是会少几颗牙齿或几根眉毛什么的,因此称不上绝对的完整。若以这点来看《画框里的猫․出逃》,小说里那些主人翁在生活里之所以会感到不足和匮乏,并不是因为他们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生命本身就有许多限制,尤其是这些限制来自天生的「残缺」。
比方说,〈画框里的猫〉的那个叫「猫」的女孩,她向往猫的「灵敏」「自由」,到罗玉子那里就是为了可以随兴的画猫(同时也可以摆脱家庭的控制),可是爸妈的一句「她是我们的女儿」也能把她从一个天堂拉回到牢笼似的家──爸妈想用自己的想法来塑造女儿的自我,在这时候,不可违逆的父母之命,对「猫」来说就是一种命定的「残缺」。
现实的「残缺」能够限制一个人的活动,但作者想得更远些,她透过故事的情节告诉我们:现实的「残缺」可限制不了一个人的灵魂。一个人是因为灵魂的自由才获得真正的自由,而这种自由是一种想象,蕴藏着强烈的意志以及对理想的渴盼。你说,那个家到底能限制「猫」多久呢?后来,她不是又离开家,去别的偏僻地方,寻访制陶的人,想当一位民间艺术家吗?同样的,也是由于这种对自由的想象,在〈过街地道〉里不能到学校去学习的宣,却可以从自家小小的窗口学习到他想认识的人生。
再说第二种想象。拉康有个很有名的理论,叫「镜像阶段理论」(mirror stage theory),说婴儿在六个月到一岁半期间,看到镜子里的自己,会感到很惊讶,很好奇,会开始去辨认那个影像:「那是谁?是我吗?」一个人的自我认同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他会有些欢喜,但也不无疑惑。当婴儿逐渐长大,辨认的对象会从镜中的影像延伸扩展到周遭的人,包括爸妈、兄弟、姊妹、玩伴、同学……,而其原理都和最初的「镜像阶段」差不多。这个理论说明什么呢?它跟我们在第一种想象里所谈的十分相关,就是一个人的自我一定是受他者的影响才得以形成,而这种影响必定是经由想象的过程,所以任何一个他人都必定是「想象的他者」。
在殷健灵的这本小说集,几乎每篇故事都存在着「想象的他者」,让主人翁像照镜子般的去进行他或她的认同,如〈初潮〉的饶以其成熟的大学生形象影响了渴望长大的瘦弱的多米,或如〈画框里的猫〉的罗玉子用一套超脱的生活哲学感染了几乎每天都过得很不开心的「我」。可以说,饶和罗玉子这些人是多米和「我」的镜子。
自我的认同最后将促成自我的实现,但它的过程一定得经过他人。这里有个颇有意思的问题,那就是:万一你照到的「他者镜像」是个假象呢?(坦白告诉说,你在人生中一定会遇到这种情形,甚至还会影响你一辈子!)那就请你勇敢的把它打破吧!一点都不要犹豫!就像〈出逃〉的米籽得知小美想上学读书却上不了的实情,一下子就粉碎了自己对逃家的坚持。
对于自由和自我的这两种想象,可以说是殷健灵这本小说集所给我们的启示,也是很有价值的启示。或许正因为领悟了这样的启示,我们的人生过起来也就不再那么的不完美!
我同时希望这篇导读也能带给年轻的朋友一点启示,那就是:不管是读课内的书或课外的书,真的都要去发掘它们的问题。这不是要你去挑剔书本的小毛病或数落内容的不是,而是请你运用批评又富创意的眼光来思考书本上所说的东西。「能正确的提问,问题就解决一半!」这虽然是句老话,却让人相当受用,在这里一并送给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