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殷健灵
殷健灵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510
  • 关注人气:86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去年此时——客串新闻·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印象记

(2006-08-24 20:23:34)
分类: 行走

去年此时——客串新闻·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印象记

 

     “任何时候,我们的心都连在一起”

                    去年此时——客串新闻·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印象记——阿拉木图印象记

 

(本报2005年 824日上午阿拉木图电)这几天,漫步阿拉木图街头,时不时会撞见“阿拉木图·上海周”的海报和横幅,海报上的东方明珠和南浦大桥夜景照片让阿拉木图人熟悉了上海的这两个标志性建筑。在过去,大多数阿拉木图市民只是对上海有个模糊的印象,这次的“上海周”活动让他们满怀欣喜地触摸到了中国、触摸到了上海。而记者也通过采访,对这个我们原本并不熟悉的国家和城市有了初步的印象。

“苹果城”名符其实

阿拉木图位于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天山北麓外阿赖山(中国称外伊犁山)脚下的丘陵地带,三面环山。面积190平方公里,海拔700-900米。它以盛产苹果著称,阿拉木图在哈萨克语中的意思就是苹果城。尽管地处沙漠边缘,却没有铺天盖地的沙尘暴,气候舒爽宜人。从上海代表团的大本营哈萨克斯坦宾馆望出去,满目葱绿,仿佛身处一个巨大的森林公园,需几人合抱的古树在路边随处可见。更让人心动的是,城市在追赶现代化的同时,排斥了大都市的喧嚣和浮躁,到处洋溢着安逸宁静的气氛。这里的市民哪怕再热的天,也很少使用空调;有轨电车从马路中间驶过;街头广告画面精美,数量也很有节制。

友谊的暖流在流淌

这两天的演出和展览中,总会碰见几张熟悉的面孔。他们有的是学中文的在校大学生,有的是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老人。昨晚在共和国宫举办的上海和阿拉木图合作音乐会上,记者再次遇到前天在报道中提到的曾在北大留学的秋拉库娃,她要求记者把登载有她名字的《新民晚报》寄给她,并一再说:“我热爱中国,热爱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一些市民则充满热情地说:“中国是我们的邻邦,我们理应增进了解”,“在任何时候,我们的心都连在一起,要世代友好下去。”

先生是在阿拉木图从事皮货贸易的温州商人,他已经在这里生活了8年。这些年,他频繁往来于两国之间,亲眼目睹哈萨克斯坦近年的迅速发展。像陈先生这样在阿拉木图从事贸易的中国人还有很多,他们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环境,在阿拉木图街头也时常可见以“公主”、“长城”等命名的中国饭店。

音乐让记忆永存

阿拉木图的居民以俄罗斯人居多,其次是哈萨克、乌克兰、鞑靼、维吾尔等族。尽管民族众多,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音乐和艺术。在著名的口头文学家江布尔纪念馆里,在伟大的指挥家特利迪耶夫纪念碑下,人们成群结队地前来瞻仰,“就像来看望自己家的老人一样。”

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名字在这里也几乎妇孺皆知。1998107日,阿拉木图市长发出市长令,决定将市内的弗拉基米尔大街重新命名为冼星海大街,并为冼星海竖立纪念碑。冼星海于1943年从莫斯科辗转到达阿拉木图,在这里度过他40岁生命历程的最后两年半时间,并在此创作了歌颂哈萨克斯坦民族英雄的交响诗《阿曼盖尔德》,搜集改编了大量哈萨克民歌,成为用音乐传递中哈友谊的使者。

位于阿拉木图市东区的冼星海大街,与拜卡达莫夫街并行。拜卡达莫夫是哈萨克斯坦的著名音乐家,当年这位异国同行向流落他乡的冼星海伸出无私援手,身后,他们也紧紧相邻。刚刚翻修过地基的冼星海纪念碑以荷花为造型,用中、哈、俄三种文字镌刻的碑文写道:“谨以中国杰出作曲家、中哈友谊及文化交流使者冼星海名字命名此街为冼星海大街。”纪念碑上还镌刻着冼星海的简历以及他创作的《阿曼盖尔德》的第一行乐谱。

特派记者 殷健灵

 

去年此时——客串新闻·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印象记

 

去年此时——客串新闻·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印象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