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女人更能满足女人
殷健灵
W对我说,如果可能,她多么愿意和我生活在一起,就两个人,像一个家。目前的中国当然不可能承认同性家庭,哪怕是公开同居都会被视作异类。据说在英国,伙伴式家庭受法律保护,同性的、异性的,像模像样地生活在一起,他们宁愿同居,也不愿结婚。因为结婚了,就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有能力的收入单元,就要缴更多的税。
W比我大十多岁,做了多年的心理咨询,常会有看似惊心动魄,细忖却颇显睿智精辟的想法。我不知道英国人选择同性伙伴式家庭除了经济上的考虑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W却自有她的理由,女人更能满足女人的心理需要,女人有了情感困惑,往往从女人那里能获得更贴近细腻的开导;女人明白女人的心思,对女人的烦恼更能感同身受;而且,女人往往对女人更宽容,一个女人接纳另一个女人,不会过分计较对方的相貌或社会地位,只要心灵相通,就有悦纳的可能。而女人对男人,做朋友可以,可一旦对方有了那种意义上的指向,马上会挑剔计较起来,甚至水火不容。当然,这不是建立在“同性恋”基础上的同居形式,两个女人可以有各自的爱情。她们住在一起,是一种抵御来自社会压力的保护躯壳,或者说,是一种为社会承认的“归宿”。
我和W在电话里异想天开地讨论了半天,觉得这种同性伙伴式家庭颇有发展潜质。末了,却被自己荒唐的念头逗笑了。我说,这是那些找不到情感归宿却不想被人视为异类、前卫又中庸的现代大龄女青年的“空想社会主义”,但这种退避至少会满足一部分人的社会心理需要。
后来,在编辑部的选题会上说了W的想法,竟获得了大半女同事的认同。当然,这是特定范围内的认同,因为女同事中有不少像我一样是大龄未婚的。遇了有些人,或许会遭来不屑甚至是唾骂的。
不过,这种话题不可能堂而皇之拿到杂志上去做,不然,会捞个“舆论误导”的罪名。可是,细细想来,女人之于女人,的确是个值得推敲的话题。
女诗人Z有一次在谈话中说,怀疑自己是不是有轻微的心理问题,因为无论是走在街上,抑或是看戏剧电影,吸引她目光的总是女人。她喜欢欣赏风姿绰约的美女,津津乐道的明星也清一色是女性,男性偶像呢,搜肠刮肚也说不出一个来。Z早已过了追星的年龄,经历了岁月的打磨和世事的沧桑,拥有在别人眼里很美满的婚姻。这样一类女性,自然是很难为异性的容貌情态打动。
在别的女人身上,女人更多的是在寻找“另一个我”,另一个熟悉的或者是没有实现的“我”。很多女人在潜意识里是有“同性恋”倾向的,她们在互相的关注中释放、仿效、嫉妒、获得赞赏。男人几乎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成为无话不谈的密友,男人几乎不会向男人袒露情感隐私,但女人可以,一个女人可以知道另一个女人最私密的深处,小到难以启齿的细节;男人的交往在大处,女人的交往在小处,这种“小”最踏实也最不安全,但女人宁愿相信它的安全;女人的心灵随时都需要和空气接触,就像一间随时要开窗的不透气的屋子,男人是不善于也不屑于倾听的,那么女人只有找女人;据说,女人是女人的天敌,可是在利益冲突发生之前,女人是女人天生的同盟,一起诅咒男人、惺惺相惜……
但是,女人一旦被男人俘虏了,一旦和一个真爱的男人筑起了爱巢,又是不折不扣的友谊背叛者。当女人有了真爱的男人和孩子,女人便再也不会有其他的东西了。所以,说女人爱女人,只能在某一个特定时期,在她的心灵还无所归依的时候。一群孤独的女人在一起赞美女人、贬低男人,当然,只有当她们孤独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