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童散文创作谈

(2006-08-16 20:20:54)
分类: 写作记

儿童(少年)散文创作浅见

 

殷健灵

 

暑假里,接到一封叫小姝的女孩子的长信。她告诉我,她曾经在读小学时,从学校图书馆里借阅到了我的散文集《纯真季节》。“毫不夸张地说,这是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从小到大一直让我受益匪浅的书。虽然时至今日我都记不起这本书封面的样子,但里面的那些文字我都如实抄录下来,令我感动至今。”“在初中、高中,尤其是高三那一年,我曾经无数次地拿出它,一遍又一遍很响地读,直到声嘶力竭、倒背如流。我很孤独,没有人能陪伴左右,除了你的这些文字,总是静静地守候,传递我需要的信息……

关于《纯真季节》的类似评论,我曾经在一些小孩子常去的论坛里读到过。但小姝的信还是让我非常意外,也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因为《纯真季节》本来就是一本让我感受复杂的书。这是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其中大多数文章是在时任《巨人》副主编 朱效文先生的鼓励和督促下写成的。当时的我,初出茅庐,满心单纯,从文字到技巧,都可以说是稚拙生嫩。那时的我,怀揣一颗赤诚之心,将成长中的所思所感诉诸笔端,其中好多自我剖视真实到了令今天的我“害羞”的地步。记得那时,刘绪源先生对这些幼稚朴素的文字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编辑部收到的读者来信也让我惶惶不自信的心稍稍安定。

但她似乎是一本有争议的书。我也听到有同行认为它不过是习作般的文字,而我自己,也始终没有勇气回头重读,仿佛会因此看到一个曾经简陋的自己。

但是,就是这样一本书,居然成了一个(也许更多)女孩心目中“里程碑式的书”。这让我多少有点受宠若惊,同时,也促使我去思考儿童(少年)散文创作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

在所有的文体里面,散文恐怕是最需要投入真生命的。如果没有“真”的精髓,散文便不成其为散文,因此有人视散文为“最具文学性的”。更有很多作家惜墨如金,哪怕写了一部又一部鸿篇巨制的小说,进行散文创作却很谨慎,因为散文创作的过程是消耗心力的过程,是真实坦诚的心灵付出,来不得半点虚假。它来源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悟生活的能力、丰富的知识以及删选和提炼材料的天赋。

这些,是一般散文所应具备的特质。《纯真季节》里的那些文字得到小读者的青睐,恐怕多半得益于写作时的那份“真”,对成长故事的真实记录,以及成长后的提炼与感悟。虽然朴素,却拥有了打动心灵的力量。

童年时,我并不喜读散文,因为觉得这种文体缺少吸引人的故事,不有趣,这是那时我对所读到的有限的散文的印象。我宁愿去读一些民间故事,或者童话。不过有一个例外,任大霖的散文令我爱不释手,最喜欢的,就是他的《童年时代的朋友》。那里面的篇什,故事好看,妙趣横生,文字清浅,用的是平等的口气,没有居高临下的样子。他写的是一个旧时代,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他从旧时代苦难、灰暗生活中挖掘出的纯洁、美好、善良与自由却深深打动了小读者的心。这又是属于文学的那种共通的、永恒的东西吧?这种“从记忆中抄出”的艺术经验也同样适用于儿童(少年)散文。

不过,儿童(少年)散文除了应该具备上面提到的“真”与那些“永恒”的特质外,或许还应该具备另外一些特质。

情趣与诗意  法捷耶夫说:散文是有翅膀的。我想儿童(少年)散文的翅膀就是情趣和诗意吧,没有了这两只翅膀,毫无诗一般的轻灵因素,散文就飞不起来,它所描绘的生活多半是粗糙乏味的。一定要有有趣的故事,那情趣也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乏味的文字怎么可能吸引小读者呢?康·帕乌斯托夫斯基说:“每个真正的散文作家都应当熟悉诗歌和绘画。”这句话,现在仍然适用。

用发现的眼睛去描绘与孩子有关的生活,用具像新鲜的比喻带孩子走进自然。给孩子看的散文,必须是有鲜明色调的,作家可以像画家那样工作,向画家学习直接认识周围事物的方法(这也是儿童的典型特点),用初次的眼光准确地观察和记忆,然后充满新鲜感地用文字去表现。这时候的作家,和孩子一样天真,会带着强烈的兴致去描写生活——包括所有的“生活琐事”,很可能每件“生活琐事”里都蕴含着让孩子感到有趣的内核。儿童(少年)散文的文字一点都容不得马虎,“萝卜白菜”一样的语言是一种境界,在最浅白的语言里,却能看到色彩的层次,生活的趣味与提炼,诗意的想象——它是一件真正的艺术品。我们要把一些人间美好的东西通过文字去传递给孩子,情趣与诗意,可以成为他们生命初始的底色。

 

亲和与平等  这是一种写作的姿态,也是对题材的取舍。千万不要低估了孩子,我们的小读者和我们是平等的。儿童(少年)散文的题材没有禁区——有许多问题是可以和孩子们谈的,除了日常生活的故事,还可以用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谈谈人生、爱情、死亡、失去、背叛等等所谓深层次的话题,这里面有些是他们经历过的,有些没有,却是他们将来的人生必经的。我的信心是孩子们给我的:有一次,我去幼儿园采访,问了他们关于幸福和快乐的问题。他们给出的回答,出其不意,让我又惊又喜,他们告诉我:“幸福是一口很深很深的井,快乐是一桶水”,“快乐是嘴唇在哈哈大笑,心在微笑;幸福是嘴唇在哈哈大笑,心也在哈哈大笑”。如此的精确和深刻,连大人都自叹弗如。

“如同伟大思想总是产生于内心深处一样,作家的慷慨馈赠也会永远赢得人们的心灵。”我想,儿童(少年)散文的写作者其实正是做着这种慷慨馈赠,它比小说或者童话等其他文体来得更直接,小读者会感谢这样的赠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