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教育不仅是教育的疯狂》
(2016-12-13 13:01:48)
标签:
时评教育杂谈 |
分类: 杂文、时评 |
《疯狂的教育不仅是教育的疯狂》
刘长锋
关于学而思引发的讨论,近段时间成了一个不小的热点。论战三方:学校老师、培训机构和家长们,各有各的观点,有碰撞也有同感。尽管争议不小,但争议不过仍是争议,大家都无良方,政府部门无力也似乎无意出来破局。
教育问题,是一个大问题,除了上述三方喋喋不休的争议,还有一个教育研究领域:专家不少,花的功夫也不少,但似乎也仅限于学术层面,与推动现实没有多少助益。
问题的根本在哪里?根本就在于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一个严肃、沉重的社会话题。教育发烧了,其背后真实的病因是社会感冒了。所以抛开社会背景单纯就教育谈教育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最多最多只能是局部物理降温,炎症无法消除。
教育为何会陷入困局,并且近乎进入一种疯狂的状态?它与人们在应对现实生活上同病相怜。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对现状和未来的不安,以及因不安而导致愈发严重的从众心理。也即是说,我们缺乏安全感,所以不相信自己,很容易相信大多数人。就像之前日本海啸,有人说碘盐可以防辐射,大街小巷两边杂货店的碘盐,一个下午就“售罄”了。
家长没有安全感,对孩子的未来和前路缺乏深思熟虑的规划与思考。大家都在补,如果我不补就很可能落后。这种压力从幼儿园开始贯穿始终,焦虑一直伴随。老师没有安全感,不拼命抓成绩,班里整体成绩上不去影响学校“发展”,个人收益、教学“威望”都会受影响,在某些学校,个人工作都可能受影响。学校没有安全感,年年学区评比,以考分为主要指标的教育质量上不去,校长前途受影响,学校能得到政策的偏爱也会受影响。作为教育机构,基本清一色民间资本,除了少数大鳄,大多是作坊式“生产”,竞争激烈、风险不小。总归是一句话,大家都不踏实,除了拼命拨成绩,再无别的选择。
普遍缺乏安全感,其最明显的负面效应是人们自信的消失,是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的消亡,并因之而产生的强大从众心理。大家都在补,我肯定也要补。成绩差的要赶上队伍,补;成绩好的要保持和超越,也要补。就像街上排队,看到大家都在排,就不自觉站到队伍里面去了。但是碘盐到底能不能防辐射?到底是不是荒了?大家都不会去关注。
就像前几天,我在某通信营业厅门口排队办理业务,因为队伍排在大街上。所以时不时路过的人就过来打探大家在排队做什么,好像生怕错失了什么良机。不少大妈甚至问都不问,就直接站在后面排队了。排队于他们而言,成了一种习惯的生活方式。他们生怕拉下,生怕一不小心被生活拉下。
2016年12月13日晨手机草于三一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