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同不可怕,就怕雷同得没文化
作者:刘长锋
网上流行一句话: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一直在琢磨这句话的意思,想来想去,大概不外乎是说,没文化的流氓耍流氓,不会掩饰,更加直接,事后也不会狡辩和抵赖。而一旦流氓有了文化,或者文化人变成了流氓,则耍流氓的手段要高明许多也阴险许多,常人难以一时察觉。即使出事儿了,也往往能有许多冠冕堂皇的说辞来为自己开脱,更具迷惑性。怎么样来证实这个说法和推断呢?请先不要急,看看下面的故事,咱们来个现场说法。
1月11日,同济大学一门公共必修课的期末考试刚一结束,就有学生曝出,“这次考试的试卷在网上能找到一模一样的!”同济大学表示,出卷教师出卷时对其他学校的试卷,略作修改用作期末考试卷。教务部门已认定此事为“一级教学事故”,并将按照相关程序处理。(《东方早报》1月17日)
不记得从何时起,有了题库这个词儿。出这主意的人,估计当初也是本着一番好意。一来呢,这许多课程,尤其是公共课程,真的是创新难,尤其是在考试命题上要想推陈出新更难。年年的试卷基本是乏善可陈,干巴巴的理论就是那么多,标准答案历时多少年也都一个样,你要老师年年出题变花样,也确实难。二来呢,这弄个题库出来,到时你随便抽,抽着哪套是哪套,实在是省却了不少人力资源,所以也算是小小的好事一桩吧。
说到这题库,毕竟库容只有那么大,考题也就那么有限的多少套。今年抽不中就难保明年也抽不中,所以完全雷同总是难免。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在这里,那就是,这种题库往往具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比如说,各校可以有各校的题库,各系可以有各系的题库,各个专业也可以有自己的题库。这在自己的题库里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套,大家也没觉得啥。可是这一旦你跳出圈子,闹到人家的题库里,雷同到外面去,这可真的是麻烦了,就像同济这位倒霉的老师,弄不好就领个一级教学事故。
我们一再强调养创新,要有创造性,而我们的教育也往往最缺乏的正是创新精神。但毫无疑问,不少公共课程,尤其是理论课程,作为刻板的教学内容和思想灌输,真的是创新不易。所以无论是教学设计本身,还是教案的制作或者考试试卷的命题,基本上都是今年抄去年,去年抄前年。具体到考试命题,即使没有题库,也是你抄我的我抄你的。总之是千变万化也出不了如来佛的手掌心,也断然不能跑出这个手掌心。
尽管如此,但这抄也讲究个抄法。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套,就看你自己会不会套。高明的抄手,移花接木、改头换面,换汤不换药,也许还真能抄出个“大作家”来,搞个名利双收。但也有蹩脚的抄袭者,稍作改动或者甚至一字不动照搬照抄,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所以只能落得身败名裂了。
就说这位倒霉的命题老师,也真的是活该倒霉。雷同不可怕,就怕雷同得没文化。抄你也要抄得专业一点啊,不说彻底改头换面,至少也要来个移花接木,不要露出破绽来,雷同也要雷同的有点“文化”嘛。好歹也是名牌大学的名教授,拿了别人的果实回来,懒得皮都不剥一下,直接就生吞活剥了,难怪最后要“肚子痛”了。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10/0116/05/5T4H5J6T000120GR.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