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刘长锋
刘长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518
  • 关注人气:2,68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叶匡政是只什么鸟?

(2008-11-25 10:45:30)
标签:

叶匡正

杂谈

分类: 杂文、时评

    叶匡政是只什么鸟?

    作品:刘长锋

    在诗坛混迹多年的叶匡政先生,也算是小有名气,但以我的眼光看来,这点小名气,也仅仅局限于诗坛那么狗屁大点地方。然而近几年来,不知是混不下去了,还是看不到成为“大家”的希望,于是乎不甘寂寞,也插科打诨地搞起了批评来,而且批评不仅仅局限于文学批评,最近也突破到了当下比较时髦的所谓“时评圈”来。近日因其发表的《时评正在成为一种“脑残体”》而似乎一夜成名,到处闹得纷纷扬扬。赞成者有之,批评者亦有之,似乎也让不少自诩为“时评家”的人如坐针毡。但我以为,尽管叶先生的高谈阔论,可能触及到了一些人的痛处,但却大可以不必把其当做一回事。

    所谓的时评是什么?估计目前还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比较权威比较科学的界定来,尽管这个东西客观地存在,但其自成一体似乎还有些难度。在写法上,这些评论风格各异,有些和杂文混淆不清,有些和政论差不多,也有些和花边媒体的注脚差不多,也有的甚至完全就是小学生的议论文或者记叙文,文风各异,水平参差,不足一一而论。因此把所有的带有议论性质的文章全部盖以时评的大帽子,并作为独立问题提出来,似乎有失严谨,而以这个大帽子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更是有些唐突。

    概念是一个问题,但我以为还不是主要问题。我个人理解的所谓“时评”,不过公民表达中的一种而已。在现在的信息化时代,传统媒体和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更多的人提供了一个表达的机会,这从本质上讲是对传统的精英发言,精英垄断话语权的颠覆。因为所谓的“时评”,更多的普通人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所以所谓的时评,只不过是一些普通人,当然也不排除部分社会精英,对某一新闻事件发表的个人看法和个人见解而已,只是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从文本的社会影响上,它不可能是《人民日报》的社论,更不可能是《道德经》、《论语》等等哲学巨著,最多只是些个人观点的表达而已。所以依此对其期待过高,显然只能说明自己傻逼。

    再说说倾向性问题,不单单叶先生颇有微词,甚至前段时间某位身在所谓时评圈的高人,也发表了一篇文章叫作《得罪谁也不能得罪时评人》。在这些所谓精英的推波助澜下,很多人眼中的所谓“时评”,就是吹毛求疵的东西,你说东它偏说西,你说吃饭他非得说拉屎,好像这些人就是专门来和谁作对的。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写时评的人和谁都没仇,更不可能和每天的新闻事件中的主角有仇。不可否认的是,挑刺和吹毛求疵的现象是部分存在的,但这也未必就是什么坏事。上世纪前半叶有人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现在什么年代了,难道还有人想把别人的嘴巴堵住,只给自己保留发言的权力?也就是说,你说东别人为什么不能说西呢,难不成你是专制的秦始皇?

    说白了,这其实只是一个表达权的问题。而且显而易见的是,客观分析也罢,吹毛求疵也罢,对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态度与评论,也恰好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多审视新闻事件的角度,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从不同的立场去考虑问题,这些评论的吹毛求疵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角度,让多视角看问题成为一种可能,让更多的普通人参与到社会焦点事件的讨论中,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说到话语权的问题,时评人当然有权利去吹毛求疵,但叶先生自然也有恶心时评人的权利,我个人是相当尊重这种表达权,也尊重叶先生的表达本身。但就表达方式本身而言,叶先生似乎有些气急败坏甚或有失所谓诗人的文雅,用了“脑残”这样一个不是很让人舒服的词语,多少让人觉得有些不理性。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不妨要问一问,叶先生你算只什么鸟?那么诸位写时评的先生们,又何必把叶先生的鸟语看得如此之重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