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标语”是对民族精神的深度解读
(2008-09-09 19:02:22)
标签:
标语民族精神杂谈 |
分类: 杂文、时评 |
“两条标语”是对民族精神的深度解读
作者:刘长锋
并非来自官方的文件,并非来自媒体的渲染,两条简单朴实的标语,在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的悲痛和北京奥运会的狂欢后,无疑让我们顿觉眼前一亮,一股饱含泥土味的清新之气扑面而来。通过两条简简单单毫不修饰的标语,我们看到了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久违了的民族精神再一次焕发出的蓬勃生机。在我们看来,这两条毫无文采但字字珠玑的标语,至少隐含了双重的生命哲学喻义。
首先让我们看到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自强不息的精神。习惯了拿来主义,习惯了等、靠、要,习惯了商品经济时代一夜暴富的神话,来自民间这种自立、自强的精神实在显得是难能可贵。最近网上热传的一个帖子很能说明问题,某个国家级贫困县面对记者提出的为何迟迟不能摘帽子的提问时,当地官员意味深长而又不乏狡黠地回答,贫困县这个帽子不是摘不掉,而是不能摘,一旦摘掉,政府支持、社会援助就全部没了。作为一级地方政府,所作所为与朴实的枣树村村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面对经济快速增长催生下的堕政思维,和追求一夜暴富的畸形心理,枣树村村民不等不靠不要,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精神,无法不让我们感动。
不惧艰难险阻,打不垮、压不塌的民族脊梁依然坚挺,这是我们从标语本身得出的第二点体会。突如其来的灾难,无情地摧毁了家园,夺取了亲人的生命。突然之间,昨日的笑语盈盈幸福团圆变成了今日的阴阳相隔、悲痛欲绝。面对噩梦般的灾难,当地人民没有被压垮,没有屈服于命运,而是顽强地挺起了他们的脊梁,挺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在废墟之上,一座座帐篷学校拔地而起;在一片狼藉的灾难现场,那象征着生命的炊烟一缕缕地升起。房子倒了,我们可以重新盖,庄稼没了,我们可以重新耕耘。在灾难的现场,倔强的生命之花依然绽放。这就是伟大的中国人民,这就是可敬可爱的中国人民。
几千年的历史,灾难不曾把我们压垮,外辱不曾让我们屈服。之所以如此,就在于深植于我们心灵深处自强不惜的民族精神,不抛弃,不放弃,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无论历史怎样轮转,无论社会如何发展,这种可贵的民族精神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精神养料。在当今的经济社会,很多人被高速发展的社会冲昏了头脑,总想着投机取巧,遇到困难怨天尤人,很多人悲叹世风日下。但是,正是这群朴实的乡亲们,以他们的实际行动,给我们带来了一股扑面的春风,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民族精神的可贵,也看到了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