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8月12日《三晋都市报》
仿造地动仪不如塑尊泥菩萨
作者:刘长锋
汉代科学家张衡,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也就是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在信息封闭的封建时代,这台地动仪的功能和作用显然是难于估量的,因此一直以来为我们所津津乐道。这台地动仪的主要功能就是“知震之所在”。也就是说,其发明的动机和实际效果,在信息封闭时代,只是局限于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地震发生的大概方向,便于朝廷及时掌握情况并展开相应的救援、救助工作。
说白了,其实候风地动仪所起到的只是一个信息的传递作用。很显然,当今时代,并不需要这样的信息传递。尽管候风地动仪的发明是多么地了不起,尽管它是如何地让我们自豪与骄傲,但对于当今地震科学研究而言,似乎毫无意义。当今地震科学的任务和目标并不是事后测知地震发生在中国的哪个方向。要把灾难带来的损失尽可能地减少到最低,唯一的就是预先测知并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安全预防。
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级大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无情地夺去了8万多人的生命,成为2008年整个中华民族挥之不去的一个噩梦。在抗震救灾中,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群众,表现出了空前的大团结。在灾难面前,各界各方齐心协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灾区人民恢复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援和保障,也避免了更多不可预测的损失。尽管面对灾难表现出来空前高涨的民族激情是如此令我们激动和回味,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到我们对灾难的反思与总结。与汶川大地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时隔不久的6月14日,日本东北部也发生了里氏7.2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地震灾区仅仅死亡十多人,而受伤的也只有两百多人。之所以如此强度的地震,伤亡数如此之低,除了人口密度和建筑质量等客观因素外外,日本地震部门应该是功不可没。作为一个地震频繁的岛国,日本很早就建立了完整的“紧急地震速报系统”,基于这个系统,在地震发生的10秒钟之前,地震部门通过电视、广播等系统发出了地震警报。正是这可贵的10秒钟,为很多人紧急逃生提供了可能。
国家地震局和相关科研机构并不是玩具生产商,更不是文物贩子。担负地震科研和地震预警责任的地震部门和科研机构,应该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地震科学研究中去,去破解地震方面的难题,去研究如何进行地震预警、预报,尽量把自然灾难的损失减少到最低。泥菩萨虽然中看不中用,但多少能给大家一点点心理安慰,大家求个踏实也无妨。一个仿造的地动仪,对防震减灾没有丝毫用处,对老百姓来说,也毫无疑义,如此费时费力,岂不是连尊泥菩萨也不如?
作为地震研究的专门机构,国家地震部门和相关的科研机构,不钻研业务,不深入本职,历经几年,耗时费力,复制一台仅有传递信息作用的地震仪,无论如何都显得有些不务正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