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违要慎防志愿者越俎代庖
作者:刘长锋
广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进入攻坚阶段。团市委、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近期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志愿红绿灯”系列活动,违章前十名,将发动人肉搜索,搜出违章者踪迹。(广州《新快报》6月13日消息)
杜绝违章问题,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即使当地有关部门有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个最终目的,但对于其纠察车辆违章行为,我们仍不妨给点掌声。全国文明城市不过是一个写在奖牌上的荣誉而已,只对政府部门乃至个别官员有用。但是对于普通群众而言,期待更多的是其背后的客观长效结果,期待能有一个舒适、文明、安全的生活空间。当地青年志愿者协会,发动拍客,深入大街小巷,抓拍不文明的违章行为,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而言,这种社会公众监督无疑都值得我们鼓励和期许。之所以如此,就在于社会公众的监督,在某种意义上比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也许更有效。我们期许政府监管和公众监督并举的做法,能更大限度地减少交通违章行为。
但是鼓励和支持社会公众监督,也必须要给其划个圈子,使其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积极作为。志愿者协会公开表示,要对入选“前十名”的违章者,将发动人肉搜索,让违章者无所遁形。众所周知,就目前而言,在网上令很多人“闻风丧胆”的人肉搜索,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违法的嫌疑。尽管其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部分网民的愤怒,甚至能部分地代表民意,有着使不良行为或者违法行为有所畏惧的效果。但从法律上来说,却实在很难避开故意揭露他人隐私和骚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嫌疑。比如上次四川绵竹的范晓华事件,一个与事件本身毫无关系的普通人,基于一些网民对政府官员的不信任,而无辜成了牺牲品,遭受到了人肉搜索带来的不尽烦恼。
就具体个案而言,广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表示要对违章严重者进行人肉搜索,这显然是一个矛盾的表达。一方面表示要启动人肉搜索,让违章者无所遁形,一方面又信誓旦旦地表示“无意也不会暴露广大市民的个人隐私。”人肉搜索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其巨大的威力的同时,其负面社会效应是绝对无法避免的。无意暴露市民隐私,人肉搜索做不到这一点,一旦启动人肉搜索,侵犯和泄露他人隐私就是必然的。而且同时,就法律程序而言,调查他人隐私,除了在相关程序合理、手续齐全的情况下,执法人员才有这个资格,而非执法人员的志愿者,并无调查他人隐私的权力。基于这样一个基本的前提,志愿者使用人肉搜索,不难被理解为一种以毒攻毒的民间解决方式。也就是说,在纠正别人违法的同时,志愿者更容易陷入另外一种形式的违法。
志愿者参与社会监督,值得鼓励和提倡,但是对于类似的社会公众监督,相关部门必须给予必要的约束和指导,使其在正常的轨道上合理合法地运作。否则,缺乏理性的愤怒,很容易使原本有益的事情,在具体操作中走样、变味,演变成为另外一种形式的违法。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08/0613/02/4E9KQI480001124J.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