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是民族品牌”是一句大实话
08年春晚总导演陈临春2月16日做客网易,在访谈结束时,信心十足地称春晚是民族的原创的东西,是民族文化的东西,是一个民族品牌。此言论一出,即在网上激起轩然大波,引来不少网友的砖块。事实上,不管网友怎样气愤,也不管陈导演讲这话时的真实感受和想法是什么,但从我个人而言,我以为陈导演讲的确实是一句大实话。春晚,尤其是08年春晚,民族性特别强,民族特色非常明显,说是民族品牌其实一点也不为过。
陈导演认为此次春晚坚持了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的统一,春晚的民族性强,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的特色和特点。但我以为,除了这三性,本次春晚更是坚持了另外几个民族性。
其一是始终地坚持了照顾性原则。对于内地的艺人来说,能在春晚露脸,等于就拿到了在娱乐圈混饭的门票。对于很多艺人来说,上春晚就是一种资本和荣耀。谁能上春晚,谁在娱乐圈的地位就在某种意义上似乎被肯定了。上春晚是件好事,大家都争着上,但是节目只有那么几个,僧多粥少怎么办?多个孩子,煮饭的时候多加一瓢水不就得了啊。纵观今年春晚,仅仅22首歌曲,但登台放歌的,有专业的歌唱演员,也有些跟着浑水摸鱼的,算下来多达58人。只要和我合得来,听我指挥和摆布,就都争取给你个露脸的机会,照顾一下下。至于刘德华这些被视为大逆不道的好歌手,你就靠边站去吧。
其二是始终坚持了脸熟原则。从一开场的朗诵,到后来的几个小品,圈内稍微有些脸面的演员,诸如陈道明、张国立等等,都给了机会,装模作样地朗诵了一番。但很显然,这还是其次,央视的主持人脸熟点的也都照顾上了。例如李瑞英的朗诵,朱军和崔永元等的小品。对于网友质疑为何那么多主持人演小品,陈导演的解释是:“能够演小品的女演员奇缺,不是能演话剧就能演小品了,尤其是喜剧小品,这是两码事。有的是刚生完孩子,今年比以前更缺少。”女人都生孩子了,多么啼笑皆非啊。即使退一万步,女人都生孩子了,那么男人们也去生孩子了吗?是不是男人们也去生孩子了,没人了才找到朱军和崔永元?
其三是始终坚持了守旧性和死板性原则。22首歌曲,60%以上都是旧歌,基本缺乏创新性。老歌有老歌的好,老歌需要传唱,但是一台迎新晚会,全部让老歌占了主角,那么新从何来?迎的又是哪门子的新?同样,小品和歌曲类节目里,半数以上演员都是春晚的常客,今年这张脸,明年还是这张脸,大家不被烦死至少也被那几十年如一日的拿腔拿调腻歪死了。
其四是坚持了一如既往的粗俗性。早几年,赵本山同志的小品《卖拐》曾一度被批有戏谑残疾人的意思。今年春晚依然不例外,靠挖苦讽刺别人为主调以吸引掌声的恶俗小品依然打有市场。冯巩和朱军演的小品,冯巩先生一上来就把李咏的驴脸笑了个够,尖刻地说李咏是“非常六加一”的驴脸。看到镜头下微笑的李咏,不知道先生心里是个什么滋味。庞龙先生的《你是我的玫瑰你是我的花》,早就在街坊老掉牙了,粗俗不堪,格调全无,竟然也被搬到了台面上。黄宏、巩汉林等演出的小品《邻居》到了结尾,仍是以成人之间暧昧的荤段子作了解,很有些像广电总局封杀的涉性节目。只可惜的是非但没有被封杀,反而堂而皇之地搬上了全球十几亿华人,包括少年儿童的餐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