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青年报》消息,近日记者直击了重庆市首场自主新闻发布会。在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们纷纷提出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这些在以往常常被视为揭政府的短,被视为揭伤疤的做法,并没有招致异议。新闻发言人不但没有以“外交辞令”含糊其辞、语焉不详地回答,更没有表现出一丝不悦,而是耐心细致地对媒体的提问,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回答。新闻发言人不卑不亢,回答客观直接,不回避问题,不回避矛盾,深得媒体的赞许。
记者责问政府、群众质询政府,长期以来,在很多地方,都被很多官员认为是刁钻,是刁难政府,是揭政府的短。对于此类问题,要么是以“外交辞令”含糊其辞地打发掉,要么就是一句无可奉告,把你的嘴巴全部堵死。
事实上,爱听好话,爱听表扬的话,不喜欢听反对意见,哪怕这反对意见是对自己有益的,都鲜有人愿意接受。从心理学上来讲,这是人自然的本能。但是本能的东西往往并不是都可靠的。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不照镜子,很难发现自己脸上的污渍和雀斑。但是别人看你脸上的东西,却是一清二楚的。所以这个时候,别人说你脸上有雀斑,别人就是你的镜子,你就要听取别人的意见,而绝不能讳疾忌医。讳疾忌医的结果是,非但不能消除自己脸上的雀斑,而且很有可能使一点点雀斑进一步发展成为满脸的麻子。道理就这么简单。
政府部门,代表国家掌管一方行政,不但要对国家负责,更要对民生负责。政府部门比之个人,不但要兼顾自身形象,而且最关键的是履职尽职。无论从哪一方面讲,多听点不同意见都不是坏事,多听点不同声音都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常必要。三国时吴主孙皓任命楼玄为宫下镇,主持大殿一切事务。楼玄这个人很正直,秉公执法,也敢给吴主提意见。屡次惹得吴主不高兴,吴主就打算处理他。这个时候,太子太傅贺邵就上疏吴主,在奏疏中讲到“兴国之君乐闻其过,荒乱之主乐闻其誉;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誉日损而祸至。”一席话讲得吴主惭然无对。
当然,封建帝王不可与民主政府同日而语。但是很显然,在具体的社会管理职能上,二者并没有多大的分歧,唯一不同的只是各自具体目的不同而已。闻过则喜,作为管理者应该如此,作为政府的服务部门更应该如此。听得进意见,听得到不同声音,才是增强施政科学性的基本依据。党十七大报告中,重点阐述了民生的问题。要办好群众的事,造福民生,就必须听取民众的意见。善于听取民众的声音,敢于接受群众的批评,这才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执政为民的基本姿态。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来自群众的不同声音和不同意见,政府听得进去,不但有助于改变政府自身形象,拉近政府与群众的距离,而且有助于政府提高自身执政能力,增强施政的科学性。从这一点讲,重庆市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但愿政府“乐闻其过”不再是个新闻,而应成为一种常态,成为全国各地政府科学施政的常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