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学生张非,先后参加四次高考,分别于2003年、2005年考上北大、清华,后因深迷网络被退学。有网友称,从清华退学是其主动申请,目的是通过高考挣钱。因其屡考屡退,进出北大清华如探囊取物,被网友戏称为“考霸”,在全国炒得纷纷扬扬。
根据7月16日《华西都市报》消息:曾被广大读者关注的四川南充高考考生张非录取一事尘埃落定,昨日,记者从张非家里获悉,张非今年最终被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录取。据家人介绍,经过前一段时间的磨砺,张非已有了令人欣慰的变化。
张非此次入主清华,似乎是给“考霸”事件做了一个了解,但其究竟最终能否尘埃落定?或者仍一如从前,再次反复亦为难料之局,因为现在毕竟才是一个开始。根据网上消息,证明此前张非曾经在北大就读过一年,在清华也读过两年。读了了两年都可以退学,那么,仅仅才拿到一个入学通知书,这显然很难让我们相信,张非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半路出局?
显然,这只是一个尚待时间检验的不确定命题。现在我们必须关注的是,清华的招生体制和招生思维的问题。
我们必须注意的是,高等院校的招生,必须是以学生的能力、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质作为基本的标准,而不是具体的考分。作为国内高校的“带头大哥”,清华显然更需要秉持这种科学的选才招生机制,而不是唯分数论高低。很显然,不论是北大还是清华,这种唯分数论的观点,近年来是招致了不少的非议。我们不难看出,这种类似于科举制度的一考定终身的做派,是非常不适合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的。
我们不妨做个分析,做个推断。张非究竟是不是所谓的“人才”?
以考试为职业,能几进几出北大、清华,显然也不是件容易事。清华之所以对以往退学事件网开一面、既往不咎,破例招收了这个南充高考理科榜眼。这就基本认证了一个观点,至少我们可以认为,清华对张非是持乐观态度的。至少我们可以说,清华认为他是个可塑之才,是承认他的智商和能力的。那么,既然认定了他的才能,那么,为何不能破格免试录取呢?现在不管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招生中的免试录取并不少见,北大研究生大面积免试即为现例。对待特殊的学生,要敢于用特殊的办法,顶尖的高校必须要有这个襟怀和魄力。如果认定张非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那么,我们不妨可以认为,清华完全可以有魄力免试录取其入学。
但是很显然,我们没有看到清华的免试录取通知书。清华录取张非的依据依然是南充市高考理科榜眼,看中的是他677分的高分。清华认定张非的,依然必须要经过高考这个独木桥,铁定认准了考分这个砝码。也就是说,你要过了这个桥,并且要得到高分,你的能力和素质才能得到认可。从这里来讲,我们看到的显然是清华对其能力的不信任,在清华的招生思维里,只有考试的高分,才是你能力唯一的证明。
在对张非的录取上,清华的做法显然显得是相当的犹疑。一方面,从其对张非以考试为职业,屡考屡退的做法不计前嫌,我们看出清华对其能力的认可。另一方面,却又必须要他经过高考这个独木桥,以取得高分作为录取的标准。我们不难看出,清华的择才机制,依然是沉浸在以分数论高低的病态思维当中。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清华、北大等国内高校,与国际一流大学的相比,依然相去甚远。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07/0716/05/3JGFSDP000011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