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收腊肉和大米,孔夫子的办法能撑多久?

(2007-05-27 13:12:42)
标签:

董迎春

腊肉

办学

分类: 杂文、时评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是孔子的一句话,意思大概就是说,凡是送我十块腊肉的,我没有不教他的吧。这就是孔子讲学的办法,是他传授学问、传播自己思想的一个简单的办法。这是小农经济时代以物易物的典型特征。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也不难看出知识的高贵与朴素,也不难看出师道的高贵与朴素。

    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文化的传承发展,以传承延续为其根本的特征,而这当中延续传承当中,又以师生传承为基本的方式和手段。诚因如此,方才显得师道的高贵,显得师道的无私以及和尊崇。因此,师生的关系,是所有社会关系中最简单朴素的关系,也是最不应物质化的关系,而应是一种朴素的情怀和基本的道义。

    根据《新民晚报》5月26日消息,广西一大学教师每学期寒暑假义务开办“常跑读书班”,迄今为止已开讲两年。从今年起,这个自称是义务授课的读书班要求学生入读时交一斤腊肉或十斤大米。根据记者采访,今年30岁的董迎春是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的讲师。他对新民网介绍,“常跑读书班”是其义务为爱好国学与文学创作的高校学生开辟的一个辅导课,每学期寒暑假开班。他认为,这个千年老规矩体现的是师道尊严,自己今天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有一种对知识、对有知识人的尊敬,尤其在现今社会普遍缺乏师道精神的情况下。

    社会是发展的,在一种不断倾向完善和高度发达的社会,以师生关系为主的教育体制,其经济化显然是必须的,这个经济化的步伐也是无法阻挡的。以经济为基础,教与学以这个基本的要素为支撑点,方能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这是经济社会的典型特征。没有了经济这个基本的支撑点,教与学无论如何都无法正常展开,毕竟现在不是那个棉花换大米的时代了。   

    对于董老师的做法,如果做个别论的话,从其本质上来说,我们不妨可以认为是一个好的现象。我们看重的不是他能不能教出学生,能教出多少学生。毕竟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更需要认知的正是他自己的一句话:“这个千年老规矩体现的是师道尊严,自己今天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有一种对知识、对有知识人的尊敬,尤其在现今社会普遍缺乏师道精神的情况下。”重拾师道尊严,让教学回归到其本位,回归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身,摒弃市场经济带给教学浮躁和迷失,摒弃一种为学习而学习的观念。让人们把求知看成一种基本的内需,成为一种欲望,成为一种自觉自发的东西,消除市场化带给教育的硬伤,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也是董老师所为的意义所在。消弭师生间赤裸裸的利益冲突和利害关系,弘扬和尊师爱教的古老传统,这也是他的基本出发点。

    但是反观当下,在这样一种完全市场化的时代里,所有的一切以物质为基本的支撑,所有的东西以利益为基本的衡量。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里,这种个人的努力显得尤为必要但是却又注定是步履维艰难以为继的。以市场和物质为基本的条件,整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已经趋于产业化,这成了一种大势。没有物质做支撑,缺乏基本的硬件和经济支持,扩大规模显然是不现实的。学业实用化、经济型的发展倾向,也注定了这种办学模式的必然出现生源上的困境,最多也就只能局限于个人的小圈子之内。

    如果不论其目的和意义,单从做法上讲的话,这种孔氏办学法,对于当今的社会来说,只能是一种逆势而动的做法,是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原理的,其所能起到的作用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大事。在这样的一种状况下,这种孔氏办学法最终的出路只有两个,一个是在一片被污为炒作的漫骂声中草草自觉收场,或者可能是在生源无继的困境中自绝与世。而另外一种,也就不外乎独守孤灯,永远只能照亮那么巴掌点大的地方。在失去媒体的关注后,在市场的喧闹和繁华的阴影里,一如既往的继续孤独下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