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评出当下最为时兴的一种文本写作,那么,时评估计是当仁不让地位列第一了。时评作为近年新出现的一种文体,类似于杂文而不同于杂文。作为一种新的文体,时评观点鲜明、精短简练,其集针砭时弊、辛辣嘲讽与客观评价、委婉建议于一体,很快风靡于传统媒体和网络,成了一种很时兴的写作方式。很像以前南下打工的民工潮,不少专家、教授、学者以及媒体编辑、记者等也都纷纷加入了时评写作的大军,时评的队伍一时声势甚壮。
在时评作为一种新文体加入媒体后,发表的问题就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传统的文艺刊物,为了避免一稿多投,一般采取的是三个月审稿制。一般的做法是,在刊物或者报纸的显要位置声明:请勿一稿多投,三个月内如无采用通知,请别投他处。这是文艺刊物的一般做法,是媒体为了避免一稿多投的无奈之法。虽如此,仍招致不少作者的不满,一篇稿子需要苦苦地等候三个月,方才可以另投别处。在这其中,稿件的质量往往并不是主要的问题,编辑的价值取向、审美倾向、编辑趣味和个人好恶才是选稿的一个基本的问题。作为文学性的东西,理论研究性的东西,其往往不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但是即便如此,也给作者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和苦恼。一篇小小的东西,要得发表往往需要一年或者更长的等待审稿周期。
现代媒体的发达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每天有大量的信息等待读者去阅读和浏览,因此信息的更新是很及时的,今天的头条,可能到了第二天就没有人去关注了,因为第二天完全有可能出现更具爆炸性的新闻去吸引你的注意力。在这一信息快速更新的状况下,时评作为一种带有很强时效性的东西,往往当天的东西当天有效,最多到第二天,到了第三天就完全失去了时效性而不得不自觉归位于枪毙之列。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一些国内媒体规定的时评稿件,以三日审稿为限。三日内不见答复方可另投他处。从媒体本身来说,是希望更多的名人、专家、教授、学者赐稿,一则是本身的名人效应有助于报刊的发行量,二则是不能否认的专家文章的权威性。但是在肯定专家的同时,一些无名分无头衔的作者,也不能说写不出好文章。在这样庞大的一支队伍里,很多无名作者因为其所处的位置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往往可以有更多的新观点和新看法。时评写作完全不同于文学性的东西,无名作者出好稿的几率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无名作者的稿件往往很难进入编辑的视线和注意力,但是为了发表,又不得不遵从三日审稿的原则。等到第三日的时候,你的稿件早就失去了该有的时效性,大众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转移到了别的热点之上,那么,你的稿子再投他处完全就成了一句空话,是完全没有可能的了。根据这样的一个原则,无名作者基本处于一种完全被覆盖遮蔽的状况。对于他们来说,三日审稿期限是极为不公平的,对于媒体的做法也不妨可以认为是霸王条款的一种表现。
说到发表,可能会有些人说到网络发表,例如博客、论坛等等。实际上,媒体发表往往都是希望独家专有的,因此,不少媒体也是或明或暗地禁止作者稿件在发表之前上网的。即使你的稿件有幸被编辑选中,但是一旦发现你的稿子出现在网络上,那么很有可能就因此枪毙你的稿子。所以你必须确信等到自己的稿子没有被选上,你才可以发到网上去,而实际上,这个时候发,你的稿子也同样失去了时效性,等你发上去的时候,同一题材的稿子早是漫天飞了。
因为这种很强的时效性,时评类的稿件审稿周期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并给于答复。因为写作队伍的庞大,编辑个个回复完全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但是每个媒体每天采用的稿件也就那么几篇,最多十几篇,采用的稿件给于及时答复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而现实的情况是不管采用与否,都完全是泥牛入海,毫无音讯。你不得不在苦苦的等待中考虑是不是要发到网上去?是不是可以投到其他媒体去?要考虑投出去万一这家媒体发了你又在别处发,会不会被列入黑名单?
对于作者来说,尤其时评作者来说,三日审稿为限以及发稿不回复的,都不妨可以视为一种霸王条款。作者投稿自愿,是出于对媒体的信赖。但是从媒体来说,以三日为限和不回复作为应答,自己不发也不给明确答复,致使作者的文章因之失去时效性而失去发表的可能,这不妨可以视为一种媒体对作者发表权的侵犯,不妨看作是一种不折不扣的霸王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