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冶篇:“冶”火烧不尽一一黄石矿冶史的回眸与追踪
(2023-10-05 07:34:02)
矿冶篇: “冶”火烧不尽
一一黄石矿冶史的回眸与追踪
篇首语:黄石矿藏资源极为丰富,素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的美誉。在这块土地上,古代“大兴炉冶”,今天的传统产业通过转型升级,仍在接续发展。可谓是三千年炉火,生生不息,“冶”火烧不尽!
黄石,这是一块美丽而又富饶的土地。大自然赋予她秀甲江南的神韵,三面环山,一面临江,磁湖位于城中央,“半城山色半城湖”。大自然赋予她丰富的矿藏资源。已发现铜、铁、煤、金、银、钴、钨、钼、硅灰石、大理石等矿藏资达53种之多,其儲量之丰,品位之高,开采之便,全国罕见。地质专家曾告诫人们,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有鉴于此,黄石被国家列为“第二批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
黄石,这是一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三千多年前,聪明绝世的先民们利用铜绿、铜草花找矿,燃起了熊熊篝火,拉开了青铜文化的序幕。1973年发现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奠定了她在中国矿冶史上旳突出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矿冶考古的诞生地。据《大冶县志》载:唐末天佑二年(公元905年),于此(大冶县城西十里,马叫附近的青山)置炉炼铁,设“大冶青山场院(即青山冶金特区)”。宋乾德五年(967年),析武昌县三乡,与青山场院合并新设一县,取“大兴炉冶”之意,定名为大冶县。
“金湖湛月”,是古时大冶八景之一。金湖,又名大冶湖。民间传说,湖中有淘金井,每年除夕,井底可以看到月亮,反映了古代大兴炉冶之风。
1960年4月10日,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开炉点火,投入生产。在此期间,新冶铜矿、赤马山铜矿先后建成,机修、运输等辅助生产单位相继就绪,一个铜联合企业的雏形基本形成。1961年,冶金部将铜绿山划归大冶冶炼厂。1965年,铜绿山、丰山洞、铜山口“三矿建设”总指挥部成立,上万名职工大打矿山之仗,“百里矿山、十里矿区”,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铜基地,其主要产品粗铜占全国总产量的五分之一。进入新世纪,为提高产品附加值,经过升级改造,无氧铜杆,铜板带、漆包线等延伸加工企业应运而生,为黄石资源型城市转型找到了新的路径。
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楚王便封其子熊红为鄂王,在大冶西畈的胡彦贵村建立了鄂王城。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曾在铁山一带采取铜、铁,冶铸刀剑,为大冶铁矿开采之始。尔后,晋、宋、梁、陈都有人在这里开采,置炉冶炼。隋唐五代人亦依山置冶。两宋采炼业更加兴盛,官家设有铁山铁务二冶,长期置炉于铁山之下。据史料称,宋神宗元丰年间朝廷在大冶专设了“磁湖铁务”,并在白雉山铸造元丰通宝。公元1374年(明洪武七年),朱元璋置兴国冶,这里又是兴国冶官铁的主要产地。1890年,清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大冶铁山创建了大冶矿务局,兴办大冶铁矿(解放后,成为武钢的“粮仓”)。1908年又在此基础上,组建我国历史上第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一一汉冶萍钢铁公司。
大冶钢厂的前身,是“汉冶萍公司大冶铁矿机修厂”。从1890年创建至今,已经有130多年的历史。她生产的特殊钢,用于航空等国之重器。如今已更名为“新冶钢”。新冶钢是中国生产特钢品种和规格最全的特钢企业之一,是拥有规格最全、口径最大的中厚壁无缝钢管基地、合金棒材基地和中国大规格锻件的特冶锻材基地。
正因为黄石有三千多年的矿冶史,所以,她拥有 ““青铜故都”和“钢铁摇篮”这两张全国名片。如今,通过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正焕发出一派勃勃生机。这正是,“冶”火烧不尽,壮哉黄石城!
篇后语:一座珹市三千年不熄的炉火,与一个国家工业化的梦想息息相关。1953年和1958年,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曾两次踏上这片土地,视察大冶铁矿和大冶钢厂。在与随行人员谈到发展中国钢铁工业时,他老人家说“我们不能忘记张之洞”。在视察大冶铁矿时,他手托矿石,曾发出铿锵有力的话语:“这是一片需要掂量的土地。”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