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如歌如嫂
如歌如嫂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854
  • 关注人气:1,98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纪实摄影】眼花缭乱朗德寨

(2011-05-12 06:16:34)
标签:

黔东南

朗德上寨

自驾游

如歌

如嫂

摄影

旅游

分类: 游山玩水

http://s14/middle/461120cbta2ed180f196d&690

    1.如果用原汁原味来形容报京侗寨,那么,朗德上寨则完全可称是眼花缭乱了。

    朗德上寨是座苗族村寨,据说已有数百年历史。查网上资料,有说此寨始建于元末明初,已历三十多代,我无暇考据,但国务院颁布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朗德上寨古建筑群”称号也许能说明此言非谬。

 

http://s7/middle/461120cbta2ed1f0b8e36&690

   2.进寨的主路,沿路摆放着方桌,是为旅游团准备“拦路酒”之用的。

   按苗族的习俗,进寨要喝拦路酒。从停车场到寨门楼,每道酒卡放一张方桌,客人来时,苗族男女青年会向客人敬酒,祝福客人福寿双全。当然也不会勉强客人,你可以用唇轻触酒杯,礼貌地他说一声“兜社莫”(苗语“谢谢你”)。我们在凤凰的岩板井曾领教过此等礼节。(如嫂摄影)

 

http://s3/orignal/461120cbta2ed185d9672&690

    3.我们是散客,进寨的时间又较早,是从旁边的另一条村路进去的。等大拨儿旅游团到来时,主人也曾希望我们重新进寨受用一下他们的礼遇,但我们这伙人早已分散在村寨的各个角落难以集中了。

 

http://s10/orignal/461120cbta2ed18abac39&690

    4.走进寨中,吊脚木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寨中道路、院坝及各户门庭,都用鹅卵石或青石镶砌铺就。寨子不大,如果仅是游览参观,一小时绰绰有余。所幸的是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一场淳朴的歌舞表演。

 

http://s6/middle/461120cbta2ed17b44c25&690

   5.看见几个儿童在玩,是手机?还是游戏机?没有打扰他们,只悄悄拍拍了几张片子就离开了。

   科技的发展真是不得了啊,这么偏远的山寨,旧时历届统治者都难涉足的地方,如今你既可以闻得到传统的味道,也能体会到现代化的便利。

 

http://s8/middle/461120cbta2ed1848fc07&690

    6.百多年来,任世事沧桑变化,朗德上寨按照自己的方式泰然处之。村民们世代传承的衣食住行,节目庆典,婚丧嫁娶,人生礼仪方面的习俗,堪称苗族文化的典型代表。

   

http://s2/middle/461120cbta2ed17b99501&690

   7.朗德上寨距雷山县很近,属旅游村寨,却没有一般旅游景点的庸俗铜臭味。我没有看到有村民摆摊售货(可能与我并没有转遍所有的角落有关),村民们是以一种有组织、有节制的方式推销她们的手工艺品。

 

http://s12/middle/461120cbta2ed18af5bab&690

   8.真应了那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小年纪就承担起照顾弟妹的责任。放在城市,这个年纪正是玩耍的好时光。

 

http://s3/middle/461120cbta2ed18d58372&690

   9.此寨有值得骄傲的历史:清咸丰年间,寨中苗人不堪压榨,在杨大陆领导下起义,历时十八年,失败后仅存四户十余人,经过百多年的发展,繁衍为现在的100多户500多人。

 

http://s10/orignal/461120cbta2ed1951f589&690

   10.因为寨子较完整地保存着古朴的明清遗风及民俗、服装、头饰和村寨建筑,被称之为“中国苗族文化露天博物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ttp://s15/middle/461120cbta2ed1edd1e1e&690

   11.虽然行前做功课时知道此寨很有看头,但进村后没有看到女人靓丽的服饰,且男人的服饰也已汉化,颇有些失望。(如嫂摄影)

 

http://s12/orignal/461120cbta2ed19b73a7b&690

   12.正郁闷,忽见一妇女盛装提篮而行,急忙上前拍摄。妇人并不回避,笑盈盈面对镜头,令我们惊喜不已。

 

http://s12/orignal/461120cbta2ed19a1a22b&690    13.请注意上方的曲栏,人称“美人靠”。这本是内地汉民族的一个建筑名词,据传始于春秋,是吴王夫差专为西施所设。此言虽无确证,但古代闺中女子轻易不能下楼外出,寂寞时只能倚靠在天井四周的椅子上,遥望外面的世界,或窥视楼下迎来送往的应酬,应为事实,故雅称此栏为“美人靠”。如今,有酸腐者将苗族的这一建筑形式也称为“美人靠”,是有其名而无其实。

 

http://s11/middle/461120cbta2ed19f822ca&690

    14.远远的,小路深处又走来一个苗族女孩儿,依然是盛装打扮。

    苗族有许多支派,朗德上寨的苗族因为其服饰特征,有被称之为长裙苗。苗家女子流光溢彩的服饰,如人间彩虹,真是一道醉人的风景。

 

http://s4/orignal/461120cbta2ed1a0d6d73&690

   15.面对我们的镜头,女孩有些羞涩,但微笑始终挂在脸上。

   接连出现的盛装女子,与我们刚进寨遇见的村民的简朴服饰形成强烈反差,一打听,原来过一会儿有村民的演出。真要庆幸我们的好运气。

 

http://s14/orignal/461120cbta2ed18e868ed&690

   16.老人八十三岁,精神矍铄,盛情邀请我们到他的新盖的木楼做客。

 

http://s1/orignal/461120cbta2ed196204c0&690

   17.老人脱帽缠头,问其所因,告之要参加演出。我很惊讶,问:如此年纪还要上场吗?老人说:只是去走走。至于何为走走?只能届时再看了。

 

http://s4/orignal/461120cbta2ed1923e2b3&690

    18.换装后的老人向寨子中央的铜鼓场走去。

    铜鼓场模仿太阳纹图案,以青褐色鹅卵石和料石铺砌成十二道光芒,朝着十二个方向伸展,并以鹅卵石、水泥镶嵌成两匹飞奔的骏马(请参看题头图片)。

 

http://s1/middle/461120cbta2ed1a346000&690

  19.注意到左下角写的“老人櫈”了吗?这是他们的专座。尊老的习俗在这里绝非虚言。

 

http://s16/middle/461120cbta2ed1b3e8f7f&690

   20.村民开始陆续向铜鼓场集中。先到的村民则做起了她们的“女红”。我注意了一下,妇女们,特别是中青年妇女几乎人人手中都有“女红”。

 

http://s10/middle/461120cbta2f41f3bb5b9&690

   21.与我们刚进寨时的冷清相比,铜鼓场的一侧已经摆放了许多条凳,说明将有旅游团到来。(如嫂拍摄)

 

http://s5/middle/461120cbta2ed1b842644&690

   22.如此之多,如此盛装的苗人集中在一起,真是摄影人的运气。可拍摄的目标太多,我们有些眼花缭乱了。

 

http://s4/middle/461120cbta2ed1d1870d3&690

   23.场子四周到处都是盛装的女人。据说,苗族的服饰有百余种,尤以女装最为丰富多彩。按苗家传统,女儿必须有一套“盛装”。苗家过去有这样一种说法,苗家的大部分家当都在女儿身上,即使到了生活相对富裕的今天,苗家女儿的盛装之奢华也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像。

 

http://s15/middle/461120cbta2ed1c6b772e&690

  24.高台上有一群老妇人(好像这是她们的专席),无论其服饰还是神态,都是摄影的绝佳素材。

 

http://s2/middle/461120cbta2ed1a562a11&690

   25.多难得的拍摄题材啊。面对两位老妇人,我咔嚓了三、四十多张片子,且成功率极高,如果不是怕重复,都可以专发一集了。

 

http://s15/middle/461120cbta2ed1a93d1fe&690

   26.看到她们,想起了我的姥姥也曾像她这样一针一线纳鞋底,只是这种景象在内地已经完全看不到了。

 

http://s4/middle/461120cbta2ed1aa51513&690

   27.请注意她的眼镜,挺时尚的,却不挂在耳朵上。

 

http://s4/orignal/461120cbta2ed1c8b3053&690

   28.多么可敬的老人,脸上写满了沧桑。

 

http://s10/orignal/461120cbta2ed1cc49dc9&690

   29.笑容里透着满足,想起一句话:幸福不在于拥有的多,而在于苛求的少。

 

http://s11/middle/461120cbta2f41efdab0a&690

   30.如嫂镜头里的沧桑老妇人。

 

http://s1/orignal/461120cbt76b14f7c46b0&690

   31.且不说重达十数斤、样式繁多的银饰,单单盛装上那些色彩华丽的手绣图案,就要经过极其复杂的平绣、皱绣、叠绣、辨绣等手工过程,极富立体感。据说一套盛装就要耗用七八年的时间,在个人手工独立完成的“绣文衣”中,即使是同一种类的服饰,也很难找到完全一样的图案。

 

http://s7/orignal/461120cbta2ed1aec4f06&690

   32.请注意这位亭亭玉立的苗族少妇,注意她颈上的银项圈,我曾用一只手掂其分量,至少有四五斤重,她说是外祖母留给她的。她们平时并不总是如此盛装,只在节日和迎接贵客时才如此装扮。

 

http://s9/orignal/461120cbta2ed1812cee8&690

   33.这是我在刚进寨子时偶然拍下的这位少妇平日的劳动装束。

   每当有旅游团队到来,寨子都会通过大喇叭通知寨民换装表演。可以说,他(她)们的平日生活已经适应了旅游需求,改“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为“有客表演,无客下田”。

 

http://s9/middle/461120cbta2ed1b2b0468&690

   34.小姑娘很让人爱怜,对客人的问题也尽其所知予以回答。

 

http://s3/middle/461120cbta2f41f7ee8c2&690

   35.如嫂为同行的朋友留影。

 

http://s10/middle/461120cbta2ed1b780c09&690

   36.男人照看孩子的现象在这里并不罕见。

 

http://s1/middle/461120cbta2ed1bd64100&690

   37.儿童永远是大家最怜惜的对象。但因为居住和卫生条件,皮肤都远不如城市同龄儿童水嫩。

 

http://s7/middle/461120cbta2ed1c1a7606&690

   38.太喜欢这小家伙的眼神了,但他却不迎合我的拍照,好不容易才拍了一张近景特写。

 

http://s5/middle/461120cbta2ed1bd436e4&690

   39.这女孩一定有什么心事,也许是为演出吧。

   朗德上寨的民俗表演是按每人的“戏份”分配报酬的,不是谁想演就能上场演出的,也分“主角和配角”。

 

http://s7/orignal/461120cbta2ed1ecf64e6&690

   40.芦笙老人已经做好了演出准备。

 

http://s2/orignal/461120cbta2ed1c381141&690

    41.民俗表演是从旅游团到来开始的。据说,在郎德,诸如拦路敬酒、歌舞表演等只针对旅行团,而对于我们这样的散客,就要看运气了。好在我们的运气不错。

 

http://s8/orignal/461120cbta2ed1d7b0c57&690

   42.旅游团落座后,表演正式开始。

 

http://s10/middle/461120cbta2ed1d9dd889&690

   43.盛装苗女的舞蹈当然是表演的主要内容。她们头戴银冠,颈挂银项圈,银链,银锁,腕戴银手圈,衣镶银片,银泡,银铃,起舞处,流动的银塑就是一道动人的风景。

 

http://s3/middle/461120cbta2ed1d301b32&690

   44.这位苗女曾“走穴”到过北京表演,是舞蹈队的主力。

 

http://s16/orignal/461120cbta2ed1ce44a8f&690

   45.节目是自编自导的,充满了乡土气息。唯一遗憾的是因为不是专业演员,又几乎天天演出,演员们可能有些麻木了,像这样的笑容不多,抓拍很费了些气力。

 

http://s4/middle/461120cbta2ed1dd88003&690

   46.苗女的演出是炫目的,以其服饰眩人眼目。

 

http://s8/middle/461120cbta2ed1d4ba057&690

   47.这位小伙颇有些专业味道,歌喉堪称一流,而以树叶为乐器的吹奏更是大受欢迎。

 

http://s5/middle/461120cbta2f41f0a5b34&690

    48.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这些上了些岁数的男人们(还不敢都称其为老人,因为其中一定有比我还年轻者)的芦笙表演。之前,也有小伙子蹦蹦跳跳为客人演出芦笙舞,但只有这几位沧桑之人让我心动。(如嫂拍摄)

 

http://s2/middle/461120cbta2ed1dee1dd1&690

   49.芦笙舞,广泛流行于南方苗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彝族、拉祜族、傈僳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男子边吹芦笙边舞蹈为其主要特征。朗德上寨又被人们称为芦笙之乡,有诗云:“参差六竹管,长声黄钟涛,短声清微散,舞来随节旋,吹去别促缓,苗女共苗男,明月花满山。”

 

http://s3/middle/461120cbt76b14fceb2b2&690

    50.关于芦笙舞的历史,文献中多有涉及;从已出土的西汉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明清以来,更广见于文献和志书之中。明人倪辂《南昭野史》有"每孟岁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的记载。足见芦笙舞早已是苗族人民传统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并风糜一时了。

 

http://s3/middle/461120cbta2ed1e338e22&690

   51.这几位老男人的芦笙舞稳重、迟缓,很有些庄严、肃穆的感觉,应属祭祀性的芦笙舞。他们吹奏的芦笙从三尺至丈余长短不一,流露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

 

http://s9/middle/461120cbta2f41f55c168&690

  52.最后一个节目叫“团结舞”,参加者是今天来到现场的全体苗人 。(如嫂摄影)

 

http://s11/middle/461120cbta2ed1e73a4da&690

    53.其实,称之为“舞”并不确切,他们不歌不舞,缓缓走在青石铺成的铜鼓场上,逐渐走成一个圆圈,象征着苗人的族群团结,给人以震撼的感觉。

 

http://s10/middle/461120cbta2ed1e7fdfa9&690

   54.在朗德上寨参观游览并不需购买门票,观看演出的费用也很低,我们每人只交了20元。但这种旅游演出却是全寨的主要收入之一,所有上场的人员人人有份。

 

http://s8/middle/461120cbta2ed1ebc4bb7&690

   55.演出结束,苗族妇女将她们所带的竹篮摆在广场四周,里面盛满了她们或自己所绣,或趸来的的绣品。

 

http://s5/middle/461120cbta2ff277cf5a4&690

   56.我这才明白,为什么先前行走在寨子里看不到有村民摆摊售货。她们的这种既不“污染”旅游环境,又兼顾村民利益的方式让人赞赏。为了表示对她们的感谢,如嫂也买了两件小绣品。 

    结束了三个小时的拍摄,我们不舍但很满意地离开了朗德上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